第B4版:文摘

一个小村落为何能育出六个院士?

  在无锡市新区鸿山街道一个叫七房桥村的小村落里,住着一户有名的人家,著名国学大师钱穆故居就在这里。钱穆家族在当地可谓望族,因为在钱家两代不足千人里,竟然出了六个院士,包括钱穆、钱伟长、钱临照、钱令希、钱俊瑞和钱易。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镇,为何能够孕育如此众多的大家?
  原因推测
  原因一:熏陶说
  钱穆在家言传身教18年
  钱穆幼年极聪颖,记忆过人,7岁能颂《大学》,9岁即可背诵《三国演义》,在其离开家乡任教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前,他一直在家乡教书,并研习国学18年,学问兼及经、史、子、集四部。
  对照钱氏一门六位院士的出生年龄,除钱穆出生于1895年,钱易出生于1936年外,其余4人均出生在1910年前后,钱穆在他们眼里属于大哥哥或小叔叔的级别,钱穆在家乡的治学经历,足以成为后生晚辈人生最初的偶像。在其侄子钱伟长的回忆录中也可以看到,钱穆的哥哥去世后,钱穆一直将自己的侄子带在身边供其读书,这也导致钱伟长当初是以中文和历史两个满分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历史系。
  但是钱家另外两位院士钱临照、钱令希早年即留学国外,这就很难说是受到钱穆的影响。
  原因二:家训说
  祖上留下诗书须读的家训
  在钱氏家族内部一直有着“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家训,不管再穷再苦,其家庭教育都是抓得非常牢的。钱穆父亲早逝,但母亲还是会以其父亲的例子教导钱穆,延续诗书传家的传统。
  钱穆母亲的做法其实秉承了整个钱氏家族的传统。钱煜说,整个钱氏家族在江浙一带都是望族,自吴越国王钱镠后一直香火不断,其家族传统主要来自于钱镠留给子孙的《钱氏家训》,对其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国的思想行为,作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
  钱煜介绍说,其实包括钱伟长在内的多位家族长辈都认为家训对自己影响深刻,小时候都被要求严格遵守家训,有了家训的指引,家庭教育就能够持之有方,后人得以成才的机会当然也就会很大。
  事实上这样的说法道理十足。把眼光从七房桥扩大到无锡全境,我们就会发现,与钱穆交往甚密的钱基博也是钱氏后人,钱基博的儿子钱钟书,也是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一支同样也有院士——钱钟书的堂弟钱钟韩也是中科院院士。再加上钱逸泰、钱保功、钱鸣高等几乎都是同时代的无锡籍院士,无锡钱氏院士要超过10人。如果再把范围扩大,这个名单还将包括钱玄同、钱永健、钱三强等等。
  原因三:环境背景
  贫困学子借助怀海义庄继续学业
  除了上述原因,一代大师的培育和成长环境也很有关系。
  近千年以来,江南一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兴盛的地方,而当地最为优秀的文化传统,就是兴建义庄,专为鳏寡孤独者服务。
  据钱煜介绍,当初钱氏一族有多人经商获得成功,这些族人共同出资创办“怀海义庄”,传至钱穆一辈已近乎700年,其宗旨就是“救灾周急、恤孤矜寡、排忧解难”,族内孤寡鳏独者均能领到义庄的钱粮,在青黄不接的季节也经常施粥、放粮。
  最重要的是义庄还资助族内的贫困学子上学。比如钱穆、钱伟长叔侄均曾接受资助才能够继续学业。不少受到义庄资助的族人,学成之后还在义庄内兴建了私立学校,尽心尽力教育族人。“就是现在,我们钱氏家族里面,出得最多的也是知书达理的老师。”钱煜说,长期良好的家族教育传统,激发了每个人的天赋,所以碰上基因特别优秀的钱穆等聪明人,当然就可以一飞冲天。
  原因四:学味浓
  结交师友都是知名大师
  钱穆所著《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写到,不论钱穆在前往燕京大学任教后所交往的那一群冠盖满京华的风流人物,就是在描述其故乡生活的18年里,书里仍不时蹦出一个熟悉的名字,这样的交流环境,怎能不孕育出大师。
  比如钱穆在果育小学读书时,其体操老师乃革命党人钱伯圭,其唱歌老师是华倩朔(画家华君武堂叔);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书时,历史地理老师是史学家吕思勉,同学有瞿秋白、刘半农,随后又通过刘半农认识其弟刘天华。方圆不过百十里许的范围,一时间竟然如此多博学鸿儒云集,彼此生活、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这简直就是最佳的学习场所。如今一一想来,更是让后生小子觉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六院士介绍】
  钱 穆:1895-1990年,国学大师,字宾四。著有《国史大纲》等。
  钱伟长:1912-2010年,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钱临照:1906-1999年,物理学家、教育家。对我国仪器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钱令希:1916-2009年,工程力学家、教育家。
  钱俊瑞:1908-1985年,经济学家。
  钱 易:1936年出生,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
  (摘自《现代快报》陈超/文2012年5月6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