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航天技术有多少可用于日常生活

  很多人不知道,当今在医学界大量应用的重症监护病房,就是航天技术带来的重要医学进步之一,它是应“阿波罗”计划对登月宇航员进行健康检测的需要而诞生的。除医学领域外,航天技术已广泛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方便面调料中的干菜叶本来是航天食品中的脱水菜,是为了让宇航员吃上含有蔬菜的航天食品,现在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普通食品。
  据了解,目前中国航天技术的应用已辐射到新材料、新能源、计算机、生物技术、精密制造等诸多民用领域。
航天技术民用化脚步加快
  目前,中国航天民用产业已形成了70多个亿的总收入,服务于新能源、新材料等国民经济五大领域,航天技术已实现了航天和民用的初步“交会对接”,大到航天发射特种技术、低温及加注技术等进入汽车电子类、新能源设备等领域的高科技产品,小到航天员使用的防噪音耳塞,吃的航天食品,甚至到4D电影院里特效座椅的动力系统,在经过了质量要求极高的航天发射,以及太空微重力、超低温、强太阳辐射、真空的极端条件考验,这些航天技术和产品回到地球后已显出其独特魅力。
  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张玉江表示,目前在航天尖端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中,可开发的空间很大,把航天技术运用到民用,可以促进民用技术的发展,也将促进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发展。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航天技术成果得以向民用技术转化。“十二五”期间,我国航天航空产业战略目标之一就是扩大航天民用规模。
  四季沐歌是我国太阳能领域航天技术民用化最先“试水”的民营企业。四季沐歌总裁李骏表示,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四季沐歌在航天技术产业化应用方面正做着积极有益的探索。目前,两项航天技术成果已成功转换和利用,其中,“绝热舱”技术的聚氨酯保温层采用意大利进口设备一次发泡成型,并添加美国霍尼韦尔绿色无氟发泡、ACRI绝热材料,大大提高了热水器的保温时效。航天镀膜技术在三靶镀膜技术上再次升级,推出新一代紫色“航天管”,通过融入微量稀有金属,改善膜层的分子结构,使热水器在冬天也能最大程度地吸收热量。
期待“双轨”并行
  研究显示,航天产业1美元的投入,将换来7至12美元的回报。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最先应用在航天领域,然后向民用转移,因而具有很高的外部效益。有数据显示,美国空间技术产业化已创造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巨额利润,法国航天产业每年也有将近3000亿元收入。与此相比,中国航天产业2010年的总收入刚刚步入1000亿元大关,中国航天产业收入在全球航天业收入总额中仅占3%左右。
  张玉江指出,与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商业化的西方航天产业比起来,我国航天产业长期受体制、制度限制,目前仅处于产业化阶段,远谈不上商业化,我国航天技术规模化、产业化、民用化之路可谓任重道远。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当前,对航天技术民用化的追捧不能停留在资本运作层面,在体制和产业应用上需要“双轨”并行,既要有政府和国有军工企业的支持,也需要活跃的民间资本、民营企业的参与,航天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多元化的投入及孵化。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运用到国民经济领域,民用航天产值已占航天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投入产出比也到达1比10。以长征2号运载火箭为例,仅航天工程应用的电子元器件就达15个门类,约2000个品种、上万个规格,分布在全国300多个生产厂家和研究机构,这样的产业链所形成的规模可想而知。但是,在很多民营企业家看来,航天产业的距离感不仅有来自外太空的物理距离,还有来自行业门槛的心理距离。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一直是各行业顶级企业争夺的焦点,四季沐歌之所以能入选合作伙伴,与其不断为全行业开拓崭新的智能蓝海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全球首台物联网太阳能热水器”和“全球第一台绿色无氟全自动太阳能”的面世,四季沐歌引领太阳能行业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张玉江指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航天技术民用化的“双轨”运行还是遇到了瓶颈,在上海和西安两个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大型航天技术产业化项目还是以有军工背景的国有企业为主力,航天技术民用化虽然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市场回报,但普遍涉及政策的禁入壁垒和技术的二次开发,只有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这种重量级企业才撑得起“冠名”和“研发”的双重考验和投入,更多活跃民间资本仍徘徊在航天技术应用之外。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产业链仍有待完善,航天技术民用化“双轨”制还有待制度创新。
  (摘自《科技日报》 宋莉/文2011年11月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