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经济发达地区务农农民年龄已接近60岁,“老人农业”现象已成为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日前作出上述表示。
在中国,随着“打工潮”的出现并不断壮大,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并离开传统农业生产,留下大量老人打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老人农业”现象直接引发了三个问题:农业生产进度时常受到影响;传统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懒人农业”替代;农民总体年龄偏高、知识水平有限,农业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推广难”。
张红宇认为,“老人农业”现象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城镇化进程等综合因素影响的正常结果,日本等国家务农农民年龄也都在50岁以上。“老人农业”的出现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但这一难题并非无法破解。目前中国缓解“老人农业”不利影响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鼓励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需求量;二是推广农业机械化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张红宇说,通过合作社或农业大户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弥补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农业部在安徽省的调查显示,目前该省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3左右,而通过规模经营,也
有效减少了劳动力需求量,可
以缓解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
题。同时,土地规模经营主体
也更注重粮食生产效率,更在意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有利于节约成本,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同时,以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为例,使用农机不仅能有效替代劳动力,还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在我国南方农区,水稻人工插秧每亩至少要100元,而机插秧一亩成本为40—50元。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李松/文 2011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