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种由生产者、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城乡互助型农业新模式,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北京,有一家“菜农人家”,这家农场种出的蔬菜外观上不怎么好看,但它们在生长过程中没有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催熟剂等,是纯粹自然生长的当季蔬菜。他们一般采取消费者预付费的方式,根据消费者要求,生产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按时将农产品直接送到社区居民家里。仅在北京,目前就有8家农场实施这种新模式。
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这种可称为“城乡互助型农业”的绿色生产、消费新模式,在全国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目前已有同类农场100多家。而据专家介绍,这种模式在国外发展很快,如在美国此类农场有5000多个,为超过200万户家庭提供服务;日本的比例则更高,有机食品的消费市场中,直销形式占到一半以上。
城乡互助型农业,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食品的同时,对改变农民生产观念、生产方式,促进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再造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投入成本高,经营风险大,城乡互助型模式通过消费者预付定金,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联系起来,可以避免农业生产的风险和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同时,消费者全程参与或监督生产,也可以对生产者形成制约。”农场主王纪伟说。
农场主罗宇认为,减少中间环节,是城乡互助型农业给破解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另一个启示。城乡互助型农业省去了中间环节,就能让生产者获得更多利润,从另一个侧面促进绿色生产。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对城乡互助型农业破解食品安全问题寄予很多希望。他认为,市民广泛参与农业是都市农业、现代农业的一种方式,随着中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农业生产中。
(摘自《半月谈》 李昆 吴江毅/文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