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呀地方……”这首脍炙人口的《南泥湾》,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陕北有个好江南——南泥湾。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朱德是开垦南泥湾的倡导者和决策者。
摸清“家底”以定解困方向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陕甘宁边区发生了灾荒,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当局同时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的重兵包围和封锁。“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更是中止了对八路军的一切供给。一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为解决各根据地面临的经济困难,1939年中共中央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延安军民在住地周围的山坡、路旁、河滩等空地开荒种菜,养鸡、养鸭,但由于规模小、经营分散,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边区经济困难的问题。
基于此,朱德开始寻找彻底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他很快就找到了边区的两大优势资源,即盐与羊毛,并决定以此为突破口解决资金问题。然而,随着战事愈加吃紧,国民党军又不时进行挑衅活动,原本很突出的粮食困难问题变得更为严峻。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朱德提出在不妨碍部队作战和训练的前提下,实行军垦屯田的政策。
“一跤跌出”个南泥湾
南泥湾,是陕西境内的一条狭窄溪谷,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这里是一片荒山野岭,被老百姓称为“烂泥湾”。朱德是怎么发现这一荒无人烟的地方的呢?
1940年,朱德曾不止一次到延安周边地区实地勘察,一天,他与警卫人员一行人勘查南泥湾的山林野谷、沟壑池潭。走着走着,朱德一不小心被野蒿绊倒,滑入山谷。警卫员好不容易找到了他,只见他两手被树枝戳伤,脸也被野蒿划出了血痕。但朱德却笑道:“这一跤可是跌得好哟!你们都来看……”大家顺着朱德的手看去,眼前是一片开阔地。朱德顺手拔起一棵野蒿,带起了一大坨松软泥土,黑油油的。朱德抓了一把土,凑到鼻前闻了闻,又攥在手里捏了捏,兴奋地说:“好土!好土!开荒种粮完全可以!”
与此同时,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的农林生物学专家乐天宇考察了南泥湾、槐树庄、金盆湾一带的植物资源和自然条件,写出了《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详细阐述了边区森林资源和可垦荒地的情况,提出了开垦南泥湾,以增产粮食的建议。朱德看了这份报告后,向乐天宇专门了解南泥湾的详细情况。多次视察后,一个开发南泥湾的总体计划在他的胸中形成。之后,朱德把南泥湾考察的情况和准备调部队进行屯垦的打算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毛泽东采纳了朱德的意见,并称赞说:“这件事你朱老总抓得好,抓得好哇!”
“一把镢头一支枪”的垦荒屯田
当朱德提议调第一二○师三五九旅时,毛泽东当即表示同意,并补充说:“光有三五九旅不够,我看延安的中央机关、军委机关、学校和留守部队,都要抽人进去,还可以动员逃难到边区的外地农民也进去,在那里开荒种地,安家落户。”
1941年3月,三五九旅遵照毛泽东“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指示,分批从绥德警备区开赴南泥湾,开始了“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大生产运动。
1941年6月20日,朱德写了一封长信给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七一七团的领导,对南泥湾生产作了具体指示:“你们两团的生产有成绩,有了基础,望你们每天都向前推进,建立起模范的生产运动。你们要知道此工作的重要性,它不但解决了目前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且也为边区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将来即是国家一部分优良的产业。……”
1942年7月,朱德等人前往南泥湾视察,展现在他们面前的不再是昔日的烂泥湾,而是片片稻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轻风徐徐吹来,田野翻滚着层层稻浪,山上散布着肥壮的牛羊,鸭子在水中游嬉。到了1944年,南泥湾开荒达到26.1万亩,不仅粮食、经费自给自足,还积存了一年的储备粮,自给率达200%,而且还向边区政府上交公粮1万多石。昔日的“烂泥湾”真正成了陕北的“小江南”。(摘自《党史纵览》 吴志菲/文 2010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