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通常被看做中国现代化人口普查的开端。此后,中国的人口普查开始了与世界接轨的旅程。
中国到底有多少人
在1982年之前,中国的人口普查并非10年一次。曾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的孙兢新说,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都是根据当时国家的情况,随机决定普查时间。结果,中国的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口普查之间相隔了18年。
1974年,为准备一次联合国大会,周恩来曾专门要求国家统计局拿出中国一些宏观情况的统计数据。统计局很快整理出了包含国民经济收入等十几个宏观指标的数据表,唯有人口没有具体数字。最后只能在1964年第二次全国普查的基础上估算了7亿多的数据。
后来在联合国大会上,果然有代表询问中国有多少人口。邓小平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回答:根据1964年的普查结果,大体上7亿多。这成为当时国际上的一个笑话:中国有那么多人口,却连到底有多少人都不知道。
到1978年,为了向“七五”计划提供准确、翔实的人口数据,必须进行新一轮人口普查。
为了完成“三普”任务,全国普查办决定到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去考察。结果让孙兢新感觉非常新鲜,“无论是电子计算机处理、卡片录入、科学的编码分类,都没看见过。最经典的是我们要汇总一个数据比如人口的预期寿命,得按照公式,靠计算器,一点一点敲出来。而外国只要把数据往电脑程序里一输入,结果就呼拉一下自己出来了。”
人口数据让软件瘫痪
为了充分吸取国际上先进的普查经验,国家统计局向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申请资金上的援助。之后,中国顺利地拿到了1.56万美元援助,20个省市自治区各配备了一台IBM4331机,国家统计局配备的 是 更 为 先 进 的 型 号IBM4341。
这样,“三普”摆脱了手工汇总的局限,第一次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但过程并不那么顺利。联合国援助的设备中有一套国际通用的处理程序,其他国家一般集中录入完就可以处理,在中国的试运行过程中,它的软件竟然处理不了中国的人口数据。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人口数据量太大,机器运转不过来”。国外普查数据的处理都是采取集中式,中国10多亿人口的数据远远超过了这些国家。
于是,在解决软件问题后,中国创造了一套全新的普查模式:“分级汇总、分散录入”。分省汇总数据,再由国家汇总省的数据,这个模式在“四普”期间进一步深化,延伸到县一级可以直接汇总当地的数据。
“数据处理”之争
通过计算机的应用,“三普”获得了比前两次普查规模更大、更丰富的人口数据,中国的人口也第一次“达到”10亿。然而,这个先进的技术设备,却在“三普”之后不经意地引发了一场争夺战。
“三普”时,国家统计局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房大楼,就一直将计算机放在国家计委的计算中心。后来国家计委觉得“这个现代化设备”很好,决意留用。
这样,统计局只能向联合国申请了新的“四普”援助。然而,这些设备远不能满足要求。全国2000多个县都要配备计算机,需要通过国家拨一部分经费购买。
考虑到这个机会可以购买设备并锻炼人员技术,在讨论“四普”方案时,国家计委、公安部、统计局三个部门都希望负责“普查数据处理”。此间的争论非常激烈。最后统计局胜出的原因是,它设计出来的处理方案、统计表格最为详细。
几经波折,中国的人口普查终于和国际接轨了。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第47期 李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