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种业是农业的基石,在保证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但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种子生产基地现状不容乐观。
许多省份的种子管理部门负责人反映,各地制种基地的农田基础设施绝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导致许多水利灌溉设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制种行业抗自然风险的能力非常薄弱。在2008年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中,由于制种田不能及时排灌,广西境内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几乎损失殆尽。
制种成本增加、自然风险增大也导致农民参与制种的意愿下降。“中华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湖南省绥宁县农业局工作人员说:“从2008年开始,肥料价格大幅度上涨,每吨复合肥增加了600元,青壮年零工费用每天增加了20元-40元,但种子价格调整幅度不大,每公斤上涨0.6元-1元,经济效益不明显,制种农户积极性不高。”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负责人说,即使不发生自然灾害,农民每亩水稻制种收入也只比普通粮食种植多400元左右,制种收入对农民已缺乏吸引力。
(摘自《半月谈》内部版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