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6日,深圳迎来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后,在全国物价大一统的年代里,率先以农产品价格作为突破口,有计划地放开物价,冲破计划经济的价格体系,为全国物价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财贸办主任的李定,是当年特区物价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和见证者,讲起当年顶着撤职压力推行物价改革的情形时,依然激情满怀。
高价收荔枝 差点被撤职
深圳最早触动旧价格体制是在1981年,不过那只是小范围的,并没引起风波。真正惊动上级的物价改革是在1982年。当时,财贸办已连续几年收购不到外贸荔枝了。因为外贸公司的荔枝收购价格每公斤只有0.16元,而深圳农贸市场的荔枝收购价却是每公斤0.6元,到香港市场则可以卖每公斤2元。在这种情况下,任凭市政府“软硬兼施”,果农就是不把荔枝卖给外贸公司。
当时,荔枝是出口换汇的重要商品,收购荔枝是国家计划。眼看着完不成收购任务,李定打起了价格的主意。他向当时分管财贸的副市长周溪舞请求:“我亲自到南山收购荔枝,但价格要由我来定。”周溪舞同意了李定的请求。
“我们决定按质论价,荔枝收购价是每公斤1.2元,好荔枝每公斤1.6元,最好的荔枝按每公斤2.4元收购。”结果,李定一行人一下子就收购了500多吨荔枝,是历年来收购最多的一次。当年出口荔枝赚了几十万元——深圳外贸头一次赚这么多的钱。
李定还来不及品尝成功的喜悦,就被省有关部门指责违反国家物价政策。省里专门派出工作组来调查这件事,给市里施压要撤李定的职。调查组找到周溪舞,周溪舞对调查组说:“这个事情我知道,李定跟我汇报过,责任不在他。”调查组见周溪舞把责任揽了下来,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有了市领导的支持,李定和同事们继续高价收购荔枝。第二年,省里默认了深圳的做法;到了第三年,省里就号召全省学习深圳经验。
放开菜价 解决吃菜难
随着深圳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者从全国各地大量涌入特区。1982年至1983年,特区人口从原来的2万多人一下剧增至30多万人,特区蔬菜、肉食供应空前紧张。
国家定价青菜每公斤0.1元,但当时种菜成本每公斤要0.6到0.8元。因此,深圳的农民种了菜,不愿在当地卖,而是到香港卖高价,结果导致深圳蔬菜供应更加紧张。当时李定和市副食品总公司的廖汉标极力主张提高菜价,市领导同意先试一下。
这一试,青菜一下涨到了每公斤0.8元,过不了几天又飙升到每公斤2.4元。菜价一路狂飙,市民难免怨声载道。群众意见太大,市里也顶不住,准备开会研究限制菜价。但会还没开,蔬菜降价的消息传来了:菜价从每公斤2.4元降到1.6元,又降到0.8元。大家又惊又喜,就说再等等看吧。当时大家不知道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在起作用——菜价放开了,种菜的人多了起来,广州、东莞、惠阳等地的菜农也把菜运到深圳来卖。有了竞争,菜价自然就降了。
率先取消肉票粮票
上世纪80年代初,吃饭要凭粮票,买肉是凭肉票。深圳人口激增后,深圳人的肉食人均供应量只有“国家标准”的十分之一,政府只好派人到内地采购生猪,以弥补市场供应不足。高价买来的肉按牌价卖出,差价由食品公司补贴。但时间一长,食品公司无法承担巨额补贴,市财政也无力承受。市里只好决定议价肉、牌价肉同时并存销售。问题又出现了,议价肉价格要贵两倍,但凭肉票买肉要排长队,有工作有肉票的人没有时间排队,于是有闲散人员收购肉票买了肉再到市场上按议价销售,套取政府补贴。一时群众意见很大。
李定提出两种肉价并轨的中价肉方案,即取消牌价肉供应,把牌价肉转为议价肉的利润补贴议价肉,适当降低议价肉价格,使两种价格并轨,市场只供应议价肉。一开始只在东门市场试验,试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不错,市民比较接受。于是,财贸办向市政府请示在全市推行中价肉方案。方案获得批准,深圳从此取消牌价肉供应,肉票也销声匿迹。之后粮票也由于类似情况而取消。
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成为全国最早取消粮票、肉票的城市。而直到1992年,全国才正式发文取消粮票和肉票。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陈莉/文 2010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