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浙江海洋与渔业

“十二五”,浙江捕捞业要加快转型升级

  “十二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我省海洋捕捞业优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在现有渔业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采用堵疏结合、多管齐下的方法加快捕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我省海洋捕捞优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按照“保障供给,促进增收,夯实基础,持续发展”的要求,到2015年底,我省海洋捕捞渔业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捕捞产量稳定在315万吨,国内捕捞实现负增长,远洋渔业由16万吨增加到32万吨;捕捞产值增一半,由现在的207亿元增加到310亿元,渔民收入稳中有升,从2009年的11570元增加到1.5万元,年均增长6%以上;把浙江建成国家现代海洋捕捞基地,包括以舟山为主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
  根据这一目标,我省首先要优化捕捞结构,按照“拓远洋、稳外海、保近海、养沿岸”的规划,积极拓展远洋渔业,用活、用好、用足国家扶持远洋渔业发展政策,加快远洋渔船更新建造,建设一支现代化的远洋渔业船队,提高远洋产量比重。要稳定外海捕捞生产,建设一支由1万艘250马力以上的钢质渔船与1000艘渔业运销船组成的外海捕捞船队,把全省外海捕捞产量稳定在200万吨。要保护近海传统作业,通过推广网格化管理,鼓励发展刺网、灯围、笼捕、钓等选择性好、节能环保、创汇增效的作业方式,提高捕捞产值,增加渔民收入。要养护沿岸渔业资源,通过规范传统张网作业,合理投放人工鱼礁,大力建设海上牧场,积极养护渔业资源,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科学利用沿岸资源。
  生产方式的转变将给浙江捕捞业带来全新的发展空间。应鼓励发展刺网、灯围、笼捕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能减排型作业方式,逐步淘汰帆张网、底拖网等选择性差、破坏资源、影响环境的落后捕捞方法。大力推广海上鱼、虾、蟹暂养技术,普及冷海水保鲜等方法,鼓励建造大型加工母船,即时加工,提高质量,增收节支。积极推行配额捕捞,细分市场,搞好配送,实现捕大鱼、养活鱼、卖好鱼、送鲜鱼、加工鱼、净化鱼、增值鱼之目的。
  要重点实施渔船卫生技术改造、渔船节能减排、渔船保鲜保活与加工母船配套建设“三大工程”,依靠现代科技,提升竞争实力,实现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由捕捞大省到捕捞强省的转变。
  笔者以为,要实现捕捞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柴油补助政策、渔机补贴政策;根据海洋渔业资源现状、捕捞能力实际,加大伏休力度;加大打击各种非法捕捞行为(尤其是无证渔船、无证或套牌帆张网、电脉冲拖虾、网具超标等),规范“三不符”、“大机小标”渔船,保护渔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合法渔民合法权益。
  必须加快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渔业管理水平,推进海洋捕捞渔业现代化。
  必须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完成标准渔港、实时监控等工程,尽快实施渔船卫生技术改造、渔船节能减排工程和渔船保鲜保活与加工母船配套建设工程等“三大工程”。
  必须深化渔业改革,根据不同捕捞作业方式,实行不同经营体制,如远洋渔业建立公司制,外海捕捞稳定完善股份合作制,近海捕捞推广专业合作社、沿岸渔业实行管理服务站等。
  必须更新发展理念,重点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提高渔业产业化水平,尤其要重视现代水产加工业的建设。同时抓好以海洋公园为载体、海钓业为主要内容的海洋休闲渔业发展,转移部分捕捞渔民和捕捞渔船,开发海洋文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