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中国人对世界的N个看法

中国 怎么想?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古训的流行,反映的是国民的信息焦虑感和缺乏安全感的生存心态。杭州从2009年5月1日起,对通过网络散布谣言者,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徐州立法禁止人肉搜索,最高可罚5000元。不过,谣言最大的帮凶不仅是缺乏法律的重视,还包括中国越来越盛的曝料文化。这种曝料文化在网络事件中扮演着不同角色,“纸即便能包住火,也包不住人肉搜索”的“集体力量”,加上网络炒作与偷拍的流行风尚,催生了一个虚幻的网络江湖,以道德狂欢的方式侵入现实。
  有网友曾经发问: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质量又是第几呢?在信息爆炸的社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只适合自我娱乐,在这个浮躁社会,对空穴来风的信息“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反而是一种理性态度。
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的处世名言,现在已被大量印在酒瓶子、礼品包装盒上,挂在无数人家客厅墙上,成为集社交用品、商业策划、概念营销与人生励志于一体的观念“标签”——很多至理名言的命运大都如此:被一个高人发明出来,然后被无数庸人各怀鬼胎地传播使用。
  平庸名言讲述特殊时代的悲喜,经典名言陈述人类永恒的困惑,“难得糊涂”几百年来似乎在不断地从“平庸”转型成为“经典”,成为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进化的名言警句。
  社会在进步,“糊涂”也在发展。巴菲特说“这个市场不需要太高的智商”,告诉人们在个人的智慧下面,还有一个起决定性的东西叫“市场规律”。官场也如此,个人的智慧只有在符合官场规律时才起正面作用,否则还是糊涂点好。遗憾的是总有人在违背社会公理与规律时,还要碎碎念着“难得糊涂”,冠冕堂皇地为自己的卑劣来开脱。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中国人自小就处在“粪土派”和“拜金教”的金钱纠葛中。
  “粪土派”认为,“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金钱是罪恶的根源”,“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要和我谈钱,谈钱伤感情”,做人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他们面临的社会现实是,“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什么千万别有病,没什么千万别没钱”。“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尴尬还在于,“男人一有钱就变坏,女人一变坏就有钱”。
  “拜金教”推崇“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他们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使磨推鬼”,有钱就能摆平一切,但他们的尴尬是“穷到只剩下钱”、“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
  一段流传甚广的荷兰谚语或许更能表达当下中国人的心情:钱可买楼,但买不到家庭;钱可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钱可买床,但买不到充足睡眠;钱可买书,但买不到知识;钱可买医疗服务,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买地位,但买不到尊重;钱可买血浆,但买不到生命;钱可买到性,但买不到爱。
钱多,人傻,速来!
  据传,SOHO中国董事局主席潘石屹和冯仑在当年海南地产热中赚到第一桶金后,老潘窜到北京考察市场,他吃完一只烤鸭,转悠一番后,马上给冯及几位密友发了份电报:钱多,人傻,速来!
  只有短短6个字,却深刻揭示出了中国人贪婪与投机的一面。
  从炒地、炒房、炒邮票、炒股、炒普洱、炒红木、炒兰花、炒藏獒到炒和田玉……中国人的眼睛都是“绿”的,中国新富阶层多数是在投资房地产、制造业、零售业、信息技术等高增长行业之后迅速积聚了财富,他们十分偏好“机会主义”的创业模式,笃信苏黎士投机定律:下大赌注,不要怕赔钱,不要怕让自己心理受到创伤;尽早获利了结;当船开始下沉时,不要祷告,赶快脱身;绝对不相信任何能预测未来的先知;混乱并不危险,相信规律才危险;只要是能够合理解释的直觉或预感,就可以作为投机活动的依据。
  投机与理性本是投资的两面,但欲望常常让人丧失理性。
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
这句2009年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秦奋的感叹,折射出的却是当下令人尴尬的人际关系,和让人忧虑的人际危机。
  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和你一起上班并天天见面的叫同事,而不是朋友;和你天天在 QQ上打得火热的叫网友,而不是朋友——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取向,而西方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则是以个人取向为主。
  以社会学的眼光看,无论赚钱还是交朋友,都是关乎个人社会地位和自我存在感的身份确认。经过改革开放30年,我们或多或少逐渐有了钱。但利取代了信,令朋友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却越来越差。这是物化社会格局下将朋友“工具化”导致的人际危机,钱与朋友不能两全,“酒逢知己千杯少”变成了“酒逢千杯知己少”。
  中国人渐渐习惯在身边拥有的关系是经济共同体,而不是情感共同体。(待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