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3版:农作

“老三熟”转身“新熟制” 一亩地产出两亩“果”

  编者按:农作制度创新,即是把传统的“老三熟”变成新型的“多熟制”,通过间作、套种、套养,形成复合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让一亩地当两亩、三亩用,使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农产品。它突破传统的农作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一亩粮田产出吨粮双千元;一亩大棚西瓜田收入1万多元;一亩对虾塘增收4000元……农作制度创新硕果累累。本版精选其中几个模式进行介绍,供农民朋友学习借鉴。
亩均种出吨粮双千元
  单位面积种粮效益低,这是发展粮食生产一大瓶颈。宁波鄞州区姜山镇农技站承担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对破解这一瓶颈进行了有效探索。
  项目区早晚稻全部实施机械化插秧,其中早稻602亩,平均亩产490公斤;晚稻701亩,平均亩产591.43公斤;全年粮食总产达到731267公斤,平均亩产1043公斤,比2008年增加11.91%, 实现了吨粮双千元的目标。项目区102亩单季晚稻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738.1公斤,创省农业吉尼斯纪录;105亩“甬优8号”连作晚稻示范方,平均亩产达557.43公斤;52亩小麦—晚稻两熟制试验示范方,“扬麦10号”平均亩产423公斤,后茬“甬优12号”单季晚稻平均亩产746公斤,全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1169公斤。
  专家点评:该区实行小麦—晚稻和早稻-晚稻双机插两种高产增效熟制,省工省本省力,调节季节作用明显,效益增加,大有推广价值。
大棚西瓜套种秋玉米效益超万元
  一般大棚西瓜田在八九月份收获后就进入休整期。2009年,鄞州区洞桥镇农技站开展了大棚西瓜—秋玉米延栽效益超万元项目。洞桥镇大棚西瓜种植专业户缪孔宝在大棚西瓜收获后,利用原有大棚的保温、防霜冻优势,又种下了5亩优质新品种糯玉米—“苏玉糯2号”和“申糯88”,于11月中旬和12月上旬分期收获,亩产鲜玉米600公斤,实现亩效益1100元,加上西瓜亩均收益9000元,两者相加每亩收益为1万多元。
  专家点评:这一模式可比常规大棚西瓜亩增效益10-20%,是一项省工节本、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且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高山荒田种茭白养黄鳝
  2009年,鄞州区横街镇竹丝岚村陈全忠利用本村30亩高山荒田种植茭白,并引进少许泥鳅、黄鳝、草鱼苗进行套养。由于高山荒田饲养的黄鳝、泥鳅品质和营养价值接近野生,市场价格高,其中,泥鳅卖到每公斤70元,黄鳝每公斤售价90-160元。同样,套种的茭白肉白、口味好,每公斤卖到7元,竹林土鸡每公斤卖到36元,实现了亩均效益6000元。
  专家点评: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基础上,采用加高田埂保水、稍加防逃设施和渠道的方式养殖泥鳅、黄鳝、草鱼、田螺、蛳螺,还饲养土鸡,种植茭白,用鸡粪作为茭白的肥料和黄鳝、泥鳅等的饲料,实行立体种养,实现了循环农业的目标。 (俞珠飞 周书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