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生的生命

至今只会写5个字的港大“荣誉院士”

  她没上过大学,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至今只学会写5个字,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作“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袁苏妹从没想过,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站在舞台中心。2009年9月22日,当香港大学向她颁发荣誉院士那一刻,从未受过教育的袁苏妹才知道,颁发院士的荣誉,是为了表彰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独特的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当天与她同台领奖的,有汇丰银行曾经的行政总裁柯清辉、香港富豪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以及曾获铜紫荆星章的资深大律师郭庆伟。与这些政商名流相比,苏妹的履历显得异常单薄:学历,没读过小学,除了自己的姓名,她当时还不会写其他字;工作经历,从29岁到73岁,在香港大学的大学堂宿舍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
  然而,她却是“香港大学之宝”。在港大,袁苏妹被称呼为三嫂,因为丈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很多港大校友都会满怀深情地说出这句话,这些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港大校友,能回忆起的无非都是些琐碎的小事。
  今年70岁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副行政主席梁乃鹏还记得当年考试前“半夜刨书”,三嫂给他煲莲子鸡汤补脑。已毕业15年的律师陈向荣则想起,期末考试前夕高烧不退,三嫂花几个小时煎了一碗凉茶给他,“茶到病除”。时常有学生专门跑到饭堂找她聊天。就连大学堂球队的比赛结果,三嫂也常常是第一个知道消息的人。迎接球队的总是她最拿手的菜远牛河或马豆糕。
  那些大学时独特的味道,成为港大校友每年聚会时永恒的话题。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人像个孩子一样夸耀三嫂的手艺:“你知道吗,大西米红豆沙里面的西米直径足有1厘米,好大一颗!”
  然而,自从上世纪70年代安装心脏起搏器以来,三嫂再也无法继续在厨房工作了,这位已是5个孩子的母亲从此转做清洁工。男生们历来喜欢在饭堂聚会,每每狂欢到凌晨两三点,尽管这早就过了三嫂的下班时间,但她总是等到派对结束,再独自进去清理地板上的啤酒、零食和污渍。
  不过,这些记忆却在老人头脑里慢慢开始模糊。经常,她能记起自己29岁那年进入大学堂工作的情景,却怎么也说不清自己哪一年退休。眼下,她最害怕自己患上老年痴呆症,不能像现在一样,“记得每一个宿舍学生的名字”。直到今天,每次受邀参加校友聚会,就算有人已经移民十几年刚刚回港,她也能一下叫出那人的名字。
  今年已经67岁的香港赛马会主席陈祖泽,在三嫂的眼里“好文静”,是个“乖仔”。被授太平绅士的梁智鸿,大学时总是“穿着整齐才进食堂吃饭,从来不会穿拖鞋”。
  这些有关三嫂种种琐碎的“好”,若干年仍然潜伏在校友们的记忆中。三嫂却说不清自己究竟“好在哪里”。在她看来,“拎出个心来对人”,人生其实就这么简单。在宿舍工作时,她自己的大儿子正在美国读天文学专业,她只是用“母亲的心”去照顾这群同样在外读书的孩子。
  这位从没摸过教材的老人,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大学堂“迎新教材”的一部分。在名为“宿舍历史”的课程中,每年新生都要学习宿舍之歌:“大学堂有三宝,旋转铜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
  大学堂校友会为庆祝她荣获荣誉院士衔,特意在饭店里摆了30桌酒席,300多个校友到场祝贺。而她能回赠的,只是一张张自制的、只有手掌般大小的卡片。只是,这个本来只会写自己名字的“院士”,足足用了两天时间又学写了两个新字。她一笔一画签了300多张感谢卡——“三嫂”。
(摘自《中国青年报》赵涵漠/文 2010年1月6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