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道德法制

身患重病,不堪巨额医疗费之负,快走到生命尽头的老农

为了家人今后活得好些,他放弃了治疗

  •   本报记者 李啸
      张丙钱躺在床上不停地喘气,旁边的桌子上,摆着一张扎眼的“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家属须知”。
      几天前,张丙钱执意离开ICU病房,回了家——一间静得可以听得见挂钟走动声响的小屋子。
      张丙钱离开医院时,医生激动地对其家属说:“为什么要回家?你们要知道,老张回了家就是等死……”
      屋子里,“滴滴答答”的秒针声一刻不停,张丙钱54岁的生命就这样一分一秒地在逝去……窗外,大雪纷飞,天地混沌一色。
      这是2010年的第一场雪,对于浦江县中余乡大元村的张丙钱一家而言,这或许是他们所经历的“最冷的冬天”。
    不惑之年,进城务工
      张丙钱是个地道的农民,过着一个典型中国农民的生活。也许,张丙钱会和他早早离世的父亲一样,如此终老乡土。可是,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种田不再成为农民谋生的唯一手段。终于,张丙钱在不惑之年成了一名农民工。
      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只有力气的张丙钱开始接过了城市里最为“脏乱差”的工作,他在工地搬过砖头,在下水道清理过废物,也做过搬运工……
      重体力活一天可挣60元,但不是每天都有这样的机会,因为没有技艺,他常常面临失业。通常情况下,张丙钱一年里只能打半年工,除去日常的开销,带回家的钱最多也只有4000多元。
      张丙钱曾对妻子李雪芬说过,在自己做过的许多工作中,他最喜欢的就是做绿化苗木的养护工,“那感觉就像在家里种地一样,踏实……”
      每年,李雪芬都会听张丙钱讲述外面的故事,但每次,她都会努力忍住不哭,哪怕眼眶早已湿润,让50多岁的丈夫外出打工,妻子虽然心疼但亦无奈。
    飞来横祸,苦命的一家
      1993年的一场飞来横祸,险些让张丙钱父子丧命。那年春节,张丙钱和儿子坐着亲戚家的手扶拖拉机去给儿子的姑姑拜年,途中不幸侧翻。虽然大难不死,但张丙钱的儿子张其松却落下了后遗症。
      至今,张其松的脑壳还有一块没有缝合,在他的右手臂里,当年那块支撑用的医用钢板还没取出。张丙钱比儿子幸运的是,他肢体没有受损,因而还能继续干活。
      由于这场事故,张丙钱一家的命运也因此改变。尽管儿子一天天长大,但张丙钱必须继续挑起维持家业的重担,车祸治疗花去的四五万元钱也因坐了亲戚的车而成了一笔糊涂账,哑巴亏。干不了重活的张其松只能在村里的锁厂打工。
      2008年初,张其松离开锁厂,买了辆三轮摩托车跑起了客运。每天,他都会守在离村3里地的路口等待从中巴车上下来的客人。
      开三轮车挣的钱虽然不多,但张其松觉得这工作挺自由。可好景不长,又一场横祸突袭而来。
      去年4月,张其松的三轮车撞到了一位骑车的老太太,一赔就是两万多元。命运似乎总跟这家人开着玩笑。
    冬天总会过去
      1月6日,在转了5次车后,记者踏着2010年的第一场雪,来到了离杭州160公里的大元村。
      村名里虽然有个“大”字,可现实中的大元村却很小。站在张丙钱家门口,顺着村支书手指的方向,一眼就把这个村子望到了头,这是一个260多人的穷村,人均年收入只有3600元。
      张丙钱家是一幢红砖裸露的两层楼,前后历时10多年方才结顶,里面几乎没有任何装修,天花板就是水泥预制板。
      在一楼一间朝北的小房间内,记者见到了瘦弱的张丙钱。终年的劳碌加之疾病的折磨,眼前的他显得愈加苍老。
      早年的张丙钱常觉胃疼,同大多数生病的农民一样,他总是将这些小病小疼一忍再忍,咬咬牙一挺而过。直到去年8月,剧痛出现。张丙钱终于进医院做了体检,接过医院的诊断书,看到“胃恶性肿瘤”几个字,李雪芬当场瘫了下去。
      此后,经多方筹资,张丙钱终于在浙江肿瘤医院做了手术。去年12月23日深夜,张丙钱因突发肠梗阻,再次被送进浦江县人民医院手术。
      两次手术,加上中间的化疗费用,张家已经耗去了10多万元,这些钱几乎都是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
      虽然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张丙钱去年只能报销9000多元,“不住院就不能报,许多药也不能报销。”李雪芬哭着说。
      1月2日,躺在ICU病房里的张丙钱突然提出要回家。张丙钱哭着求医生:“你就让我回去吧,再这样住下去,家就要被我拖垮了……”
      在写下自愿放弃治疗的声明后,张丙钱回到了家。“我是想活下去,可没钱又能怎么办?我要为妻子儿女们考虑,他们的日子还得过下去。”张丙钱对记者说。
      张丙钱就这样静静地躺在这间静得可以听到生命流逝的屋子里。对以种地为生的农民而言,任何一次大病,对他们都是致命的打击。
      编后:编辑含泪编完这篇稿子,同时也深信,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国民的医疗保障将会大大改善。在此,也只有呼吁热心的朋友能伸出援手,帮帮张丙钱、帮帮这家人。本报联系电话:(0571)86757187、86757188。床上的张丙钱,不停地喘着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