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农民心里都有个梦:他们想让世人知道,舟山不仅有海鲜,也有独特的名特优农产品,晚稻杨梅、皋泄香柚、金塘李……这些好东西也该让世人品尝品尝。
想到大家啧啧称赞的样子,他们就抑制不住地高兴。跨海大桥的贯通,让这个梦越来越真实。
有了桥,舟山农民将会有更多畅想;而舟山农林业,也一定会收获更多的丰收和喜悦!
畅想
1
:利用本地优势,打造精致农业
为接受记者的采访,市长周国辉硬是从两个会议间挤出了时间,他坦言,舟山是小,但正所谓小而精,关键在于如何把“小”字文章做好。舟山农业的“短腿”,在周国辉看来,恰恰就是它的长处。
舟山特有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基础,给当地带来了极具特点、品质的农产品:晚稻杨梅、金塘李、黄金瓜、白花大蚕豆……这些都是内陆人只能听闻却很少有机会品尝到的特色农产品,只有在舟山的盐碱地上,才能结出甘甜的果实。“舟山的农产品拼的就是少而精,有钱还不一定能买到。”东农合作社今年就准备在特色农产品的产品分级和包装上下功夫,以特色、精致取胜,价格反而会更高。
舟山农林部门是这样规划今后的目标的:坚持错位发展,以特色凝聚优势。
舟山市副市长刘宏明介绍,错位发展,就是要避开现有的大宗输入性农产品种类,大力发展一批市民需求量大、运输保鲜要求高的叶菜类农产品;而以特色凝聚优势就是要扶持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产品基地,以基地带动产业发展,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目前,当地已围绕“扬特色、求精品、强优势”的原则,锁定了蔬菜瓜果、特色林果、旱粮作物、生态畜禽为四大产业目标。
畅想
2
:集聚各地资源,催化小岛经济
“怎么能错过这样的好机会。”一说到大桥,定海区农林局局长张伟旭就心潮澎湃,他早已规划好了定海休闲农业发展的蓝图。
张伟旭介绍说,定海将杨梅生产与旅游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低山杨梅林的景观,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去年,杨梅产区接待游客15余万人次,旅游产值1500万元。今年开始动工建设的北蝉林果基地,将把当地分散的杨梅区域连成片,促使杨梅林的观光人气更加旺盛。
桥通了,舟山与宁波、上海的距离缩短了一个小时。这对舟山茶人谷生态观光园负责人郑金娣来说,是最开心的事了。因为这一小时的减少,可能就意味观光园游客成倍地增长。
茶人谷观光园是2008年10月1日开张营业的,一年多时间里共来了4万多游客。谷里的海天香牌水蜜桃,汁多味甜,但由于游客不多和人手不够,“去年园里的水蜜桃一半烂掉,损失了10多万元。”郑金娣估算着,桥通后游客能突破10万人,光水果收入就能达到80万元。
册子乡有三个社区都在大桥沿线,这个以农、渔业为主的小乡镇现在是一天比一天热闹,“大桥就像一剂催化剂,让小岛经济明显活了起来。”册子乡副乡长许跃军说,大桥的开通,让这个曾经孤悬海上的小岛,资源优势凸现。有5家大型修造船企业相继落户,当地农民纷纷参加培训,准备开始自己的打工生活。
畅想
3
:做足大桥文章,发展景观农林业
车行舟山大桥,按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要开40分钟。
这不长不短的40分钟,如何让车上的游客更愉快地度过?舟山农林部门看到了发展的机遇。
在舟山市农林局,局长陆松潮打开一份主通道沿线景观农业产业带建设规划,记者看到,沿着大桥,划分出沿线通道和疏港公路两线,共有122公里。
陆松潮介绍,这绵绵百公里就是今后舟山农林业大做文章的好地方。在沿线的13个乡镇、1.68万亩土地上,当地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建成包括紫云英——水稻、油菜——水稻、牧草——水稻、蔬菜等7个功能区,姹紫嫣红的景观农业,在为大桥两边营造出生态农田亮丽效果的同时,还进一步改善了农田设施,优化了产业结构。“下了决心要做实做好,争取到2013年全面建成。”虽然还只是规划图上的视觉效果,但已足够让舟山农林干部们信心百倍。
农林部门有大的构思,农民们也有自己的小小梦想。夏伟明就打算好好利用这座大桥,让每一个来舟山的人都能买到合作社的水果。“我们想在跨海大桥的服务区上设一个点,专门销售合作社种植的晚稻杨梅、金塘李等特色水果。”目前,这个计划已经上报给了当地农林部门。
记者手记:
“岛”不再岛,大桥时代不仅是对舟山的“解放”,更是对舟山人思想的解放。在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舟山人正用心改变着自己和身边的一切,期待着大桥带来的“聚变”。
不可否认,大桥,也会给舟山农业带来更多的挑战,传统农产品可能会“卖难”加剧,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几率也会增加。但挑战大,机遇更大。随着大桥时代的到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知道舟山农产品,会有越来越多的舟山农产品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农产品品牌涌现……
我们真切地看到,今天,舟山农民已站在了“新生活”的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