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5版:特别报道

因为桥,蓝天之下多彩虹

  跨海大桥,对舟山农民来说改变的不只是交通,省去的也不仅是时间,它为舟山农民带来的是机会、是步伐,是破除障碍后舟山现代农林业发展的全面跨越。
  这座桥,让舟山的蓝天上,更添了一抹彩虹!
聚资集源“桥头堡”
  有人说,通桥了,岛陆相依,舟山不再孤悬于陆地,无异于是大陆寄于海洋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广袤的大陆,则成了舟山发展的广阔腹地。
  是的,陆岛未连,舟山就是个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妇,守着丰富的天然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却缺人、缺钱、缺设施,施展不出拳脚。
  “岛内招商引资工作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入较慢。”说到岛上屈指可数的农业龙头企业,舟山农林局有关负责人颇为无奈。
  因为没有大规模的加工企业,舟山东农合作社的桔子只好贱卖给山东、江西等地的加工厂,还要承担颇高的路费。“桥通了,加工企业就会多起来,我们的农产品就更有销路了。”合作社理事长夏伟明期盼地说。
  而令舟山农民更为激动的是,“连岛工程”的建设,使江、浙、沪一带经济发达地区成为了舟山港的腹地,内陆土地支撑,让舟山农民看到了再造一个“舟山农业”的希望。
转型升级正当时
  冬日的朝霞中,跨海大桥如一道彩练横跨两头。
  一头,岛上的农产品销售再不受风阻雨挡;但另一头,无数的农业企业也正在垂涎这块巨大的市场,面对即将蜂拥而来的各地农产品,舟山农业能沉得住气吗?“市场的多样化必然导致竞争激烈。”舟山市定海区林业工作站站长邱立军说,以前很多蔬菜都是从慈溪运进来,普遍比本地蔬菜每公斤便宜3毛左右。大桥一旦可以上货车,蔬菜再也不会因为天气原因缺货,而舟山的农业产业规模小、单位成本投入大,在这样的形势下,不少农产品就会失去比较优势,加剧“卖难”现象。
  舟山农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向正当时。
成本下降优势显
  如果问舟山农民,在岛上搞农业最怕的是什么?他们一定会回答:“最怕‘风潮阻渡’”。每到这时,岛上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外面的又运不进来,合同约定就成了空话一句。
  无可奈何中,信誉成了舟山农产品的最大威胁,不少合作社只能“借壳上市”,通过中间商和企业签订单。“大桥通货车后,合作社就能直接和罐头厂订合同,农民每公斤能多赚6分钱。”夏伟明掰着手指高兴地算起帐来,合作社每天要运出2万公斤货,一天就能多赚1200元。
  2008年,舟山蔬菜、水果总产量达到24.56万吨,这6分钱,就意味着舟山农民一年能多得1474万元的净利润。
海岛旅游新商机
  大桥,改变的不仅是时光,它将舟山融入大陆温暖的怀抱;它更如一根仙女手中的“魔术棒”,把岛上一块块曾经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变成人们叹为观止的旅游胜地。
  过去只是同省,现在已是同城。有网友在网上发表评论,道出了大家的感受:“以前大家到舟山是去旅游,因为进出不方便,起码要在岛上过一夜,现在不同了,只要想去‘舟山吃饭咯’,立马就可以开车过去了。”
  大桥也影响着周边城市的生活,湖州新国际旅行社章经理就告诉记者,社里正在策划增加去舟山的线路,这对他们来说,又是一条新商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