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美国“2009《时代》全球环保英雄榜”公布,廖晓义的名字赫然在列。早在2000年,她就已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民间环保人士;一年后,她再次摘得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2008年,她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手中,接过了克林顿基金会颁布的“全球公民奖”;同年,她被北京奥组委聘为环境顾问。
“环保是一种生活方式”
1996年“北京地球村”刚成立,创始人廖晓义就为这个民间环保组织确定了这样的理念——创办“绿色社区”,提倡和推广“绿色生活、绿色运动”。比如,推广垃圾分类,倡导空调“夏26度冬18度”,使用环保袋等等。
很多年前,有位美国专家曾告诫廖晓义,“不要轻易去碰这种工作,美国搞了30多年垃圾分类,如今分类率才达到30%。在中国,没有强大的官方力量注入,不可能成功。”但廖晓义却如此回答:“一旦投入,义无反顾。”
如今,北京宣武区的建功南里则在廖晓义的推动下,成为中国第一个绿色社区。她和伙伴们倡导的空调“夏26 度冬18度”也被写进了国家的有关规章。
而环保也早已侵入廖晓义的生活:她永远是无车族,除非赶时间万不得已,她都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门;无论天气多么炎热或者寒冷,她从来不开空调;除了夏天,一周只洗一次澡;从来不吃野生动物,不用野生动物制作的用品。有一次,药店工作人员向她推荐含麝香的一种药,据说很有效。但是,考虑到环保,她选择了一种不含麝香作用稍差的药。“环保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廖晓义说。
做“公益企业家”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一个月后,廖晓义和她的团队进入四川。在几乎夷为平地的山村,一件事触动了她。地震中,通州市大坪村一幢具有当地特色、全木质结构的老房子竟然安然无恙。“在农村,房屋是最能体现生态、环保理念的。”廖晓义发现,应该把灾后民居的重建作为让乡村建筑走上生态文明之路的最好契机,一个以“乐和家园”为主题的大坪村重建图景在廖晓义的脑海中形成。
2008年7月,廖晓义带着一批来自西安、昆明等地的建筑专家正式进驻大坪村。9月,廖晓义再次来到大坪村,这一回,她带来了红十字基金会、南都基金会为“乐和”提供的380万元建设资金。廖晓义说:“380万元,在中国一线城市,只够买一间别墅。但是在大坪村,我们已经建起了80栋生态民居、两个120平方米的诊所,如今正在建一个150平方米的手工作坊、80套节能灶,两个400平方米的农人会馆,还有沼气、垃圾分类系统等。”
9月的一天,廖晓义正在北京出席“可持续能源论坛”。突然,她接到一个从四川打来的电话,三位当地矿主正准备在“乐和家园”选址地附近炸山开矿。“一定不要忙着开炮,一定要等到测试结果出来。如果炸山坍塌,水源断了,变成小山洪,乐和家园就没办法做了。”说着说着,廖晓义开始哽咽。听出电话那头没有退让之意,廖晓义终于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言语中透着绝望:“为了颗芝麻,我们要把一个大西瓜给丢了吗?三个人的矿,还比不上一片山吗?”
一边是不肯退让的矿主,一边则是催着她上台的论坛工作人员。廖晓义放下尊严,祈求道:“求求你,停十天,先不要开矿。”她这才擦干眼泪,上台主持论坛。
第二天,廖晓义急急忙忙买了一张飞机票赶回大坪村,与矿主理论。最终,她在村民的努力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使得其中的一座矿山停工了。
从哲学家到环保人士
其实,廖晓义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一名环保人士。在创办“北京地球村”之前,她教授哲学。她在社科院当研究员时,通过一篇哲学研究论文第一次获悉“顺应自然”的理念。“我着实被震撼了。”她回忆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所受的教育是人一定能征服自然,人定胜天是自然法则。”
1993年,廖晓义远赴美国,成为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访问学者。其间,她奔走于美国各地拍摄环保专题片《地球的女儿》,并接触到许多美国民间环保组织。她被这些组织在环保事业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所震撼。她决心回国成立一家相似的组织,作为中国环保民间组织的启蒙。1998年,已经拿到绿卡的她在“自愿放弃美国绿卡登记表”上签字,理由一栏写的是:留在中国搞环保。
十多年的环保事业,让廖晓义改变很大,比如容貌。如今的廖晓义始终显得憔悴,脸上的皱纹像刀子雕的一样,深而密,这让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很多。有一次,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越问廖晓义:“如今回看15年前的照片,那个穿着卡其色风衣、披着及肩短发的美丽女子,你有什么感觉?”她淡然地说:“早就不认识了,好像在看另外一个人。”
(摘自《外滩画报》同一妍/文 2009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