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沙产业?沙产业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一项尖端技术!”钱学森曾作如此论述。
如今,沙产业已经在内蒙古、甘肃等地“开花结果”,尤其地处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等地,在干旱的戈壁荒滩、丘陵坡地上,通过日光温室构建出新型绿洲,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
沙产业构想的诞生
沙产业构想,萌发于20世纪60年代。
当年,钱学森正深入西北边疆从事导弹、卫星、火箭国防科研。戈壁荒漠的极端恶劣天气,边疆人民生活的艰辛让他印象深刻,同时他发现茫茫戈壁有耐干旱、抗风沙、耐盐碱的植物顽强地生长着,有些植物如沙棘、甘草还有很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于是,一个大胆判断闪现——沙漠并不是死亡之海!自那时开始,在沙漠戈壁发展沙产业,让干旱地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钱学森心中不断酝酿萦绕。
在钱学森思考这道世界性难题时,发达国家的尝试正屡屡以失败告终。一些被公认的对抗荒漠化良策却导致环境退化,这令西方决策者和科学家蒙羞,钱学森更迫切地寻求答案。
沙产业首次提出是在1984年。
当年5月,时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的钱学森,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学术报告时预言,到21世纪,由于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会引发人类历史上第六次产业革命——农业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中沙产业就是农业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类型之一。
钱学森一反西方人关于“沙漠是地球癌症”的悲观论断,提出“换一种思维看沙漠”的新观点,“人类将来与其搬到月球上,还不如把沙漠利用好、改造好。”
在钱学森看来,沙产业是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我国沙漠、戈壁大约16亿亩,和农田面积差不多。沙漠、戈壁并不是什么也不长,其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他甚至大胆预言:“用100年时间来完成这个革命,现在只是开始,沙漠地区可以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
这一系列理论,在后来具体实践中,逐步被概括为“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使“不毛之地变为沃土”。
戈壁荒漠“开花结果”
现实并非一帆风顺,很多人对戈壁荒漠里搞沙产业不很理解,当时钱学森的诸多见解,虽已见诸报刊,但不能立即为人们认识。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对于进一步推动沙产业理论转为实践“还较茫然”。
钱学森对沙产业理论没有丝毫怀疑,探索无声而又坚定地进行着。1994年,钱学森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100万港元悉数献出,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以便更加深入地推进沙产业。
关键时刻,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向沙产业伸出“橄榄枝”。
1995年9月初,宋平亲自打电话询问钱学森沙产业发展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同年,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在宋平转交的有关沙产业报告上作了批示,肯定了沙产业的社会和生态意义。
在宋平等中央领导有力推动下,中央决定在河西走廊武威、张掖等地建立试验点和示范基地,甘肃成为全国最早的沙产业试点工作省份。随后,内蒙古的沙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荒漠地区老百姓第一次尝到了发展沙产业“甜头”,祖祖辈辈在穷困里挣扎的农民,甚至开上小汽车,过上了体面幸福生活。
沙产业在广袤西北大地“开花结果”,钱学森却没有停止继续攀登科学高峰的脚步。从1983年至1999年的16年间,钱学森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通信计186封,其中涉及沙草产业内容的就有47封,包括同国家领导人、知名专家、地方领导、科研人员、基层同志、编辑记者的通信。2001年,钱学森获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他再将奖金100万港元捐给了中国科协沙草产业协会。钱学森身体力行,感召了一批官员、学者、企业家投身到沙产业事业中来。
晚年钱学森“心在富民”
钱学森的一生“志在强国,心在富民”。志在强国,让钱学森鼓舞起“外国人能做,中国人也行”的志气,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奉献毕生。心在富民,让钱学森不断探索创新,用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理论推进西部大开发。
经过15年发展,沙产业已经在甘肃、内蒙古等地结出累累硕果。据监测,甘肃目前沙化土地面积比1999年减少了8.36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67万公顷。这一结果表明,甘肃以河西走廊沙区为主的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
1994年,时任张掖地委书记的马西林正为当地生态恶化一筹莫展之际见到了钱学森。钱学森关于沙产业的建议,使他对沙漠的认识和利用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后马西林等人在张掖地区大力发展沙产业,仅仅两年就尝到了甜头。“到了1996年,在钱老85岁生日时,我们的农业科技人员精选了张掖地区85颗小枣装在一个精致盒子里,连同沙产业发展汇报材料,送给北京的钱老,表达感激之情。之后,钱老回信说,你们派人给我送来小枣,保我健康,我十分感谢。”马西林至今回忆,仍对钱学森的人格感佩不已。
(摘自《大地》 陈城/文2009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