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石山,这个黄河岸边原本寂寂无名的小村,因为一次挖掘和一个名为高良田的农民,从1920年左右开始,被视为中国唐三彩复活之地,名闻天下。在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第四次文物仿制浪潮中,这个村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贩子。农民们烧出来的陶俑,甚至让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里的专家也“打了眼”,掀起一场“抢救性收购”。一个广为接受的说法是,最多的时候,这个村子制造的仿古工艺唐三彩,80%以上进入了鱼龙混杂的文物市场,导演着一幕幕有人哭有人笑的悲喜剧。
传奇事
在洛阳,很多人会告诉你这样一句俗语:“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位处九朝古都洛阳以北的邙山,自东周以来即为历代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殡葬风水宝地,民间则有“邙山墓多无卧牛之地”之说。
南石山村正处北邙腹地。清朝末年修筑汴洛铁路,勘探路基时发掘出的许多色彩斑斓的釉陶器物,让这个小村轰动一时——这些器物经当时国内著名的考古学家罗振玉和王国维研究鉴定,确认为已失传千年的唐三彩。
一股唐三彩收藏热随之在当时的中国兴起,这给擅长修补文物的南石山村农民带来了机会。进入上世纪20年代,出土的“唐三彩”告罄,南石山人的修补生意渐渐冷落。这时,高家族谱上位列27代一个名叫高良田的农民,从长期的修补中琢磨出一条新路:他成功地仿制了唐三彩。自此,南石山村成了“唐三彩”工艺的复活地,名噪天下。“唐三彩是低温釉陶,容易破损。”南石山村唐三彩艺人高水旺说。他在村里高家族谱上列第30代,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他在1984年开始起步的作坊,如今已成为南石山村最大的唐三彩生产企业。
这个与唐三彩结下不解之缘的小村,70多年之后,再一次因为文物界的一桩公案,成为关注的焦点。1994年夏,北京潘家园古玩交易市场上悄然出现了一批“北魏陶俑”。北魏陶俑出土甚少,这些外表斑驳的陶俑,很快引起了收藏者的关注。
几家国家级的博物馆,则迅速拨专款对其进行“抢救性收购”。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后来在央视回忆说,“历史博物馆买了三次,故宫买了两次。”权威博物馆的举措,引燃了民间收藏者的抢购热情。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向来稀少的陶俑,这一次却似乎总也买不完。而且与以往越买越贵的趋势不同,价格也一直波澜不惊。这引起了文博部门的警觉。联合调查的结果让人啼笑皆非:所谓的北魏陶俑,其实是河南省孟津县一帮农民的仿作,其中一部分即来自南石山村。参与者之一高水旺,则虚惊一场,遭遇了四天拘留的无妄之灾,却也让他一时名声大噪。
泛滥时
传奇在收藏界流传,而普通民众,他们和南石山村的联系,则是旅游景点和工艺美术店里那些色泽异常鲜亮的新工艺唐三彩。
唐三彩在上世纪20年代“复活”之后,它的制作工艺又因为战乱和“文革”,两次失传然后“复活”。“改革开放之后,村里的唐三彩开始了‘跨越式发展’。”南石山村村委会主任高四季说。
1984年,高水旺兄弟姐妹四个,创办了村里第一个私人唐三彩厂。两年之后,这个只有300多户的村庄,生产唐三彩的,已经有了100多家,家庭小作坊、私人小企业、合作小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此时大量生产的,均为新工艺唐三彩。新工艺唐三彩使用现代电炉烧制,门槛低,色泽鲜艳。“光业务员就有100多个,除了西藏,全国各地都跑遍了。”高四季回忆当时的盛况。让生产企业急剧增长的,正是唐三彩的高额利润和这个行业的低门槛。“刚开始的时候,成本不过2块钱,但是能卖20块。”
高水旺说,慢慢地周边的村子里也冒出了无数的唐三彩厂,而在城里面,一些大企业也瞄上了唐三彩。“矿山机械厂,拖拉机厂,相关的不相关的,都垒了窑,烧起了唐三彩。”到1990年,这个产业的快速膨胀已经成了一种灾难。由于小作坊、小企业规模不等,水平和质量有高有低,销售途径混乱,许多农民沿路搭摊设点,沿街叫卖,竞相压价,原本颇为神秘的“唐三彩”,沦为“马路商品”、“地摊商品”。
“从良”梦
“我们希望把唐三彩打造成一个阳光产业。”洛阳市委宣传部官员说。
高水旺的九朝文物复制品公司,让他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坐落于东周王城遗址对面的唐宝斋,是九朝在洛阳的销售点。在这个布置得宛若唐三彩博物馆的商店里,记者看到,一尊98厘米高的高仿彩绘牵马胡俑,标价15万;一尊40厘米高的高仿彩绘合手胖俑,标价3.8万。而一些普通的仿古,价格也在数百元至上千元。相比别处,这里的价格要贵上数倍乃至数十倍。但生意却出奇得好——这家只有40名工人的企业,年销售额已在千万元以上。
管理者认为,仿制文物也应创立品牌,“每个仿制文物底座,都应该有仿制者的名字,创建大师的品牌效应。”而在经营上,他们则希望集团化,统一商标,统一售后,提高档次,做大做强。
这一切,他们谓之打造阳光产业。
(摘自《南方周末》唐勇林/文 2009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