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周刊

洋奶粉扼住中国市场价格命门

  在原料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洋奶粉正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涨价。最新一轮的涨价在7月和8月,惠氏率先宣布涨价后,雅培等也纷纷跟进。涨幅大都在7%~10%,也有部分产品涨幅超过10%。
  洋奶粉的涨价理由五花八门,或是成本上升,或是换新包装、推新品,或是多添加了营养素。实际上,今年以来,原料奶粉的价格一路下跌,来自广东海关的数据显示,奶粉进口价格今年以来一直在2万元一吨左右,并在逐步下降,比2008年7月最高峰的4万元一吨回落了50%。目前,一些营养素的价格也处于下滑趋势。洋奶粉涨价更多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利润。
  当洋奶粉的话语权越来越强的时候,本土奶粉品牌出现了尴尬的现象:中国奶业一线品牌伊利、蒙牛等并未把婴幼儿奶粉作为主业发展,而作为主业发展的奶粉厂商又多是二线品牌。这使得本土奶粉品牌在短期内很难和洋奶粉相抗衡。
  “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奶粉市场没有出现行业洗牌。”业内人士认为,只有整个行业经过重组并购,出现了几家在资金、技术、市场方面都足够强的巨头,才能够和洋奶粉竞争,获得本土奶粉的话语权。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张皓雯/文 2009年9月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