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周刊

“海归”考“村官”悄然成风

  近日,广东中山选聘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到村和社区任职,竟有3名“海归”应聘。与此同时举行的东莞凤岗镇“村官”选拔考试,25名考生中也有2名“海归”。除了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的“村官”应聘队伍中也出现了“海归”的身影。“海归”,是高学历的代名词;而“村官”,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官。两个原本没有交集的事物如今紧密相连,是什么催生出这种变化?
  刘杰是应聘“村官”的“海归”之一。这位毕业于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的硕士认为,“村官要处理方方面面的事务,是一个极佳的锻炼平台。”
  中山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认为,单论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农民“村官”比大学生“村官”强。但从长远看,农民“村官”容易拘泥于原有的经验,难以突破思维定势,而“海归”“村官”具有国际视野,他们的思维往往更为活跃,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农村究竟需不需要“海归”,要综合农村实际和“海归”个人能力两方面因素考虑,而不能一味地搞学历崇拜。
  (摘自《南方日报》 雷辉、谢力生/文 2009年8月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