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季老先生辞“泰斗”

  7月11日,98岁的季羡林老先生在北京辞世。噩耗传来,中国学术界和文化圈陷入深深的哀伤。
  季老先生在学术界最为人知的,莫过于他的“三辞”轶事,即对这些年外界加在他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顶桂冠,公开撰文主动请辞。对其高风亮节,人们钦佩不已,但也有人对其中的“泰斗”一词不甚了了。
  人们通常把学问、道德被人景仰的人称为“泰斗”。那么,为何要称“泰斗”呢?
  泰斗,是泰山和北斗的简称。泰山在五岳中高度只居第三。也许是古人无法测量出山峰的准确高度,也许是泰山在山东面临平原又与大海相近,人们便把它视为高山,并举行封禅大典。尤其是汉武帝盛赞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泰山成了“五岳之长”或“五岳独尊”。群星中有七颗较明亮的星,这就是北斗星,其中的北极星又可以定方向。
  据《新唐书·韩愈传赞》记载:“自愈设,其有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说的是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去世后文章被广为流传,当时的学者将其喻为泰山、北斗,非常敬仰他。后来人们就用泰斗一词称誉在某方面成就卓越,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
  季羡林先生在《病榻杂记》中说:“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季老虽去,但留给我们和这个时代的精神财富却永存。
(了了/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