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有三项内容,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阅兵式,三是人民群众的游行活动,其中开国大阅兵是重头戏。然而,开国大阅兵面临的诸多困难尚鲜为人知,留下的一些谜团被广泛误解,留下的巨大遗憾也无法弥补。
主角
开国阅兵于1949年七八月之交展开了准备工作,当时,解放军正在向全国进军。那么,阅兵部队从哪里抽调呢?
受阅部队主要从平津卫戍区、华北军区和有关军兵种抽调,由步、炮、战、骑各一个师组成。8000余名步兵是阅兵部队的主力,由负责保卫北京的“首都兵团”第二十兵团之六十七军一九九师和独立二O七师六一九团组成,这也是全军惟一以建制师全体参加阅兵的部队。
组建没多久的海空军也参加了开国大阅兵,力量虽然非常薄弱,但它们的出场亮相极大振奋了人心。
困难
其实第一次阅兵困难重重。首先是阅兵训练无据可依。新中国开国大阅兵,居然没有全军统一的《队列条令》,以至队列训练无所依从。一九九师师长李永清将军(后任二炮司令员)回忆说:“那时候,方队的横排面、竖排面究竟多少合适,我们心中并没有多少数。一会儿感到宽了,一会又感到窄了,翻来覆去不知道改了多少次,再加上怎样背枪、怎样甩袖、怎样迈步……”最后,终于找到一本苏联的队列条令和《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操典》,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总算有了“规矩”。
其次是空军飞机数量太少。当时能参加阅兵的飞机只有17架,数量太少。有人建议,速度较快的9架P-51战斗机飞过之后,绕一个圈,回到飞行编队尾部速度较慢的PT-19教练机和L-5联络机后面,第二次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这本为无奈之举,在阅兵当天却给人们造成了受阅飞机是26架而不是17架的印象,就连外国记者们也未发现其中玄机。
谜团
开国大典阅兵式为什么选择10月1日?时任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主任的周恩来,在《阅兵典礼方案》上批示道:“(阅兵)日期定在闭幕后政府成立之日。”
礼炮为什么是54门?为什么鸣28响?这两个数字当然不是随随便便定的,各有其特定含义。聂荣臻是开国大典筹备委员副主任委员,也是阅兵总指挥,他曾明确说道:“54门炮代表政协各大小民主党。”礼炮鸣28响代表了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建立新中国28年的奋斗史。
遗憾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开国大典的视频,只有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两分钟镜头。这是开国阅兵留下的无法弥补的遗憾。
当时,我国自己还没有掌握彩色拍摄技术,因此,在刘少奇于1949年6月至8月访苏期间,斯大林主动提出由苏联摄影师帮助拍摄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盛况。这12名摄影师从当天下午一直拍到晚上,从毛泽东讲话、升国旗、阅兵到游行,一共拍了几十本胶片。
之后,苏联摄影师们回到东华门大街的翠明庄宾馆(解放初期中共中央组织部招待所),将这些珍贵的胶片放在二楼离客厅紧邻的工作室。不幸的是,10月2日下半夜,一场意外的火灾袭击了存放这些胶片的房间,绝大部分胶片被烧毁,奋力抢救下来的一点胶片,正是那一两分钟极为珍贵的镜头。
现在所能看到的黑白图片,出自来自延安的摄影师。幸好,新中国没有因为有苏联人拍摄彩色纪录片而弃用自己的摄影师,总算在遗憾之余还有些许安慰。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许述/文 2009年7月15日)
史海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