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央拨付的总额为130亿元的农机购买补贴资金分批到达各省的财政账号。收获季节已经到来,这批农机补贴资金无疑促进了农机的销售。然而,农机补贴下发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规范合理之处,让这项惠农政策打了折扣。吉林省某县的种粮大户张德昌说,“‘差补’手续非常繁杂,补贴面小,有人能申请到名额,有的则申请不到。特别是大型农机具的补贴指标十分抢手,不少农民为拿到补贴指标不惜找关系,有的甚至拿到了还倒卖指标,而真正需要买农机的人却可能买不到。”
“农机补贴资金有限,所以需要差额补贴,再者农机品种复杂多样,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很多环节。”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姚春生处长认为,这正是为何会出现各种违规现象的重要原因。
另一面,农业部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反映问题比较多的是财政部门与农机厂家的结算效率不高;补贴农机的质量存在问题,尤其是售后服务跟不上。除此之外,价格监督方面,防止厂家利用补贴,私自涨价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比如一台拖拉机原本5000元,但在施行补贴后卖到了6000元。
日前,财政部、农业部、工信部以及中纪委等4部委已紧急组成联合调研组奔赴山东、江苏、吉林、辽宁、黑龙江等5省,明查暗访130亿元农机补贴的执行情况。农业部农机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联合调研正是下一步系统完善农机补贴政策的开始。(摘自《中国经营报》周丽敏/文 2009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