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唐山重建一年间

  当年的唐山地震,24万人在地震中失去生命,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家破人亡。没有哭声,没有国外援助,没有心理抚慰,在“自力更生”的口号下,唐山人用十年的时间,艰难地完成了重建任务。所幸唐山人当年的经历,已经不会在今天的四川灾区再发生了。
重建规划从一张“幸存”的地图开始
  唐山重建的规划从震后十天开始。
  1976年8月8日,国家建委组织的规划专家坐飞机来了,他们直接在唐山机场边的空地上支起帐篷,安营扎寨。
  时任唐山市建设局规划科的副科长赵振中,按领导要求赶到了唐山机场和专家们会合。来自外地的规划专家们,迫切需要找他了解唐山情况。
  震后一片废墟。没有资料,没有图纸。赵振中回到已经倒塌的建设局办公楼,在废墟中幸运地翻出了一张1∶25000唐山地图,专家们就在这张图纸上,研究出了唐山的震后规划。
  专家们在机场帐篷里一住就是三个月。其间,赵振中带着他们沿着街道废墟走访整个城市。而在唐山机场任调度室主任的李升堂忙于调度飞机,安排专家们坐飞机察看地形。方案研究好后,10月初向国家建委汇报,11月向国务院汇报。1977年5月,新唐山重建规划方案得以批复。
  震后重建之初的10月份,唐山市动员灾民开建简易房,邻居间相互帮助,用各地支援的木料、砖和油毡、泥等物料,在马路边搭简易棚,终于赶在入冬前完成。解放军部队亦给予大量帮助,10月份之后陆续撤离。
  赵振中用唐山话念起当年的民谣:登上凤凰山,俯首看唐山,遍地简易房,砖头压油毡。1986年仍可看到这一景象,花了十年多时间,唐山人才彻底告别“地震棚”(即简易房)。
让后人感喟的“自力更生”
  在当时氛围下,一切都是“自力更生”——唐山不需要外援,而河北省,也强调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支援唐山重建的十万建设大军,亦主要来自河北,以“锻炼自己的队伍”。“自力更生”精神可贵,但仍需面对废墟遍地的残酷现实,使得唐山的灾后重建尤其艰难。一些老干部反省,唐山重建过于强调“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没有错,但当时唐山自己并没有力量。
  在唐山地震灾后重建中担任摄影师的常青用一张照片,记录了当年唐山人民的艰难付出: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带着一群解放军战士打铁。她头上围着围巾,前面是通红的炉火,背上是毒辣的阳光,汗水把衣服都浸透了。
  这种精神无疑值得铭记。唐山人无不以此为荣。但许多人也承认,这客观上让唐山的恢复重建,延缓了不少时间。“10年重建,10年恢复,前后花了20年。”李升堂叹息说。
  当时国家经济实力有限,亦处于历史的大转折时期。而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重建的水泥、钢材和木材都由国家拨付,需较长时间的周转,这些也影响了唐山的重建速度。另一个令人遗憾的地方是,在当时的政治口号下,新唐山的建设,迫切地期望抹去地震的痕迹,李升堂说,没有预料到多年以后唐山搞地震纪念时,发现几乎啥都没有了。
  1977年冬天,常青接到唐山市委宣传部任务:联合国派了一个国际地震考察团过来了。二十多个外国人出现在唐山地震现场,这也是震后首次有外国人来到唐山。在倒塌的厂房边上,常青拍下了令他高兴的一张作品,当时距唐山地震刚过一年,他终于感到“政策明显放缓了”,“左”的影响正在消逝,唐山开始加速向一座城市回归。
  (摘自《南方周末》 李梁谢小红/文 2009年5月7日)
史海钩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