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无法劝阻儿子辍学打工,54岁的乡村教师杜满堂决定亲身体验打工生活。他隐瞒年龄和身份,从老家河南来到山东,并把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偷偷记成日记。他在日记里写尽了打工生活的艰辛,而这种生活是今天大多数农民子弟不得不选择的出路——
日记用圆珠笔写成,记在巴掌大的电话本里,一共44篇,断断续续,记录了一名乡村教师历时一个月零16天的打工生涯。如今,这本日记被复印,张贴在村里的公告栏上,并到处流传。它的作者杜满堂也成了名人。这名身材消瘦、头发花白的54岁教师四处作报告,一遍遍重复自己不久前打工的故事。
在河南省博爱县孝敬镇坞庄村,杜满堂一家算得上富裕户。他是坞庄学校的教导主任,月工资2000多元,加上家里养的几十只兔子,一年收入接近3万元。
不过,去年夏天,老杜还是告别妻子,外出去打工。翻开这本日记,第一篇的日期是2008年7月12日。这一天是个阴天,正放暑假的杜主任处理完自己的工作,坐上了去山东的火车。按照这篇日记交代的原委,他是为了体验真实打工生活,顺便弄明白一个困惑:为啥有这么多孩子初中没毕业就要外出打工?
从1976年开始,老杜这教师当了已有33年。但他一直因为这个问题而烦恼。1993年,杜满堂教初中时,便揪心地发现,初一时班里还有70多个学生,到初三只剩下40多个。2007年6月,杜满堂在县重点高中上高二的儿子杜国城也辍学了,根本不想参加高考,执意要去南方打工。杜满堂反复讲道理,从“教育世家”讲到“名人小故事”,吃饭讲,睡觉前讲,一天到晚讲,但都不管用,“讲的所有都很苍白”。结果,暑假快结束时,儿子背着一包行李,头也不回地去了福建泉州一家制鞋厂。
放心不下儿子的杜满堂,经常给儿子打电话。谁知一年过去了,每次儿子都说在外边过得很好。做父亲的不相信:“像他们这样没文化、没技术的毛孩子,到了外面能有啥出息?”这个干了一辈子乡村教师的农村男人,决定去看看打工到底是什么样子。他找到同村几个妇女,打听到以前她们在山东打工的渔场“特别苦”,他决定挑这个苦地方。
第一篇日记是在7月16日补记的。这一天,杜老师经过几次倒车,终于来到了位于山东省荣成市某镇某村的工作地点。一个小老板走过来,扫了他一眼,“脸一拉,眼一瞪”,问:“多大年龄?”“49岁。”怕老板不要他,杜满堂故意少报了几岁。根据出门前查的资料,老杜原以为他会签个劳动合同,没想老板只记了个名字,指了指宿舍的方向,就走开了。等他背着行李钻进宿舍一看,床上都住满了人,没他的床位。这一晚,他只好找了几个破纸箱铺到地上,睡了一觉。之后几天的日记,记录下这位老师辛苦的打工生活。7月17日是大暑,最高温度有36摄氏度,一会儿工夫,他的衣服就湿透了。接下来的时间,这个拿惯了粉笔的男人,每天都扑在冷冻仓库外室的车间里,干卸鱼和装筐的活儿。如果把日记翻到7月19日,可以看到,这一天他只睡了2个小时。再往后翻几页,有一次,他和工友们连续工作的时间甚至达到40个小时。半个月下来,杜满堂瘦了6斤。有一次,卸冻鱼时,几十个铁盘哗啦一声从车上滑下来,两盘冻鱼砸到杜满堂的腿上。老板不管,他只好自己掏钱到诊所里包扎了一下,整整一个月都蹲不下去。直到现在,他的腿上还留着两个巴掌大的黑疤。这一切,都原原本本地记录在杜满堂的小本子里。
2008年8月底,带着2700元的工资和40多篇打工日记,杜满堂离开了工厂。回到家,他发现打工在外的儿子也回来了。他就把日记拿给儿子看。
一页页翻完后,儿子眼泪流出来了,向父亲说了实话:“当时犟着出去时,原以为外边的生活很美好。可进了鞋厂才发现……”儿子决定,先去学一门过硬的技术再说。一个月后,他进了一所学校学民用建筑。
这时候,村里有几个上初中的孩子,也正闹着要辍学出去打工,家长们劝不住。杜满堂就把自己的打工日记拿出来给这些孩子看,给他们讲打工的故事。有的孩子,看了杜满堂的日记,听了他讲的故事,老老实实回到了学校。
没过多久,有个村民把杜满堂的日记复印出来,贴到了村委会的宣传栏里。这下可好,接连几天,宣传栏前面都挤满了村民和孩子,有的人不识字,还让识字的人念给他听。
越来越多的村民和朋友开始向杜满堂索要日记的复印件。“到目前为止,从我手里复印出去的已经有100多份了。”焦作市一名政协委员,则把杜老师的打工体验,上传到网络论坛上。他希望借此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探讨。
(摘自《中国青年报》韩俊杰 周小伟/文 2009年4月1日)
纪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