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2-3版:经验交流

杭州 打造实用人才培养新模式

  杭州积极打造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实用人才选拔认定、培养培训、作用发挥、管理服务等机制,实施市县乡三级选拔管理模式,完善了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创建了农村人力资源网,开展“125”培训工程和农村富余劳动力“1+1”转移培训等,使农村实用人才不断涌现。
  行行出状元,村村有能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解决什么是“农村实用人才”,其认定标准是什么和程序怎么走的问题。杭州按照“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要求,牢固树立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的理念。
  该市在农村实用人才的具体认定标准上,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采取了“分级认定,属地排名”的方法,即按市、县、乡分级,按产业、行业、工种分类,按能力、规模、业绩排名来认定各级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克服了以往认定标准统一定量定规模而易出现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差异明显的弊端,解决了无农村实用人才空白村的问题,形成了宝塔式的选拔管理模式,做到了无论是富村穷村、大村小村,村村都有能带动农民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
  打破体制限制,重奖农民状元。该市还强化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激励机制,让农村实用人才也能与其他科技人员一样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
  在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上,结合杭州市的实际,又重点设计实施了四大载体:
  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125”培训工程。对农村经营人才、农技推广人才、生产能手、能工巧匠进行重点培训。每年培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100名,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200名,种养致富带头人500名。培训内容由单纯的课堂式理论教学逐步过渡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师资由单一的专家教授逐步转变为专家教授与农民“土专家”相结合。还把教学课堂前移,按农产品种养、储藏、销售等时节,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零距离指导。
  创建了农村富余劳动力“1+1”转移培训模式。近年来,在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中,该市进行了“一本证书加一份工作”的“1+1”培训试点,通过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定向转移就业培训,使受训农民在经6个月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后,取得一张初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一个企业工作岗位。创建了“政府统筹抓总,学校招生培训,企业定岗招工”的运作模式:政府每年从农民素质培训专项资金中拨出一部分用于“1+1”培训,按3800元/人的标准补助给学校;学校组织力量对企业技工需求进行调研,选择一些资本雄厚、现代化管理程度较高、社会信誉良好的企业,作为“1+1”试点企业,并获取培训订单,落实就业岗位,组织招生培训;企业提供招工岗位,承担学员每月食宿费用和部分工料费,对经培训后鉴定为合格、工作表现良好的学员,与之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引进了“SIYB”创业创新培训方式。“创办你的企业和改善你的企业”(Start and Improve Your Business)简称“SIYB”,是由国际劳工组织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作开发的创业培训项目,它包括“产生你的想法”、“创办你的企业”、“改善你的企业”、“扩大你的企业”四个培训模块。去年,杭州市农办主动与市劳动保障局联系,把“SIYB”创业创新培训模式纳入到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素质培训之中。
  举办了农民研究生班和高等学历教育班。杭州市针对农村经营管理和农技推广人才短缺的问题,于2006年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在全省率先举办了农村实用人才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开设了现代企业管理精要、企业资本运营、技术经济、领导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营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20门课程,去年,又开办了第二期农村实用人才研究生班,招收了农业龙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30名。还与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了农村实用人才高等学历教育班,有意识地培养一批能够扎根农村的农民精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