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周刊

谁是惠农政策“守夜人”

  5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大大提升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然而,随着惠农资金的大幅增加,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案件明显增多。不少基层干部认为,出现虚报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核实工作难以落实,“如果镇一级单位把好第一道关后再层层上报,就可能减少这一现象。”然而记者在多个地区调查发现,乡镇民政办却面临人手紧缺,工作流于形式的窘境。
  2008年,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某村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共有近40万元,该村原支书老胡介绍,虽然网上可随时查询各项补贴指标,而且各户补贴情况都会公示,但仍不排除有部分组长、农户虚报种粮面积,套取国家惠农补助资金的现象。对此镇政府民政办负责人很委屈:“只要村委会盖章认定后,我们一般不去、也没有时间去实地审核!”
  据调查,工作经费不足是基层民政部门最普遍、最头疼的事,乡镇尤其突出。下村调查交通、通讯方面也存在困难。“虽然在补贴发放程序上,镇、村及财政干部要进村入户逐户登记、逐户核实、制订账卡表册,并张榜公示,还要层层报批、层层督察、层层验收,但担负重要审核任务的‘第一关’往往力有不逮。”一位当地人士如是说。“乡镇民政正面临对象需求不断扩增和自身结构不断萎缩之间的巨大矛盾”。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项继权教授说。他认为,农村地区已经开始了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民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必须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同步协调发展和创新,建立科学的推行机制。“作为程序监管的第一关,谁来做惠农政策的‘守夜人’?民政责无旁贷!”(摘自《中国青年报》雷宇/文 2009年1月19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