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中旬,韩国大宇物流公司宣布向马达加斯加租借130万公顷农田,租期99年,用于农作物种植以供应国内的需求。马达加斯加是印度洋中的岛国,经有关人士测算,这笔交易几乎占去岛上适合耕作土地的一半。以日本、韩国和海湾国家为代表的富裕但国土面积小、耕地少的国家,正在不断扩大其海外屯田规模。这种趋势已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
寸土寸金的韩国作为世界上第三大玉米进口国,对海外种植业需求强烈,是典型的依靠粮食进口的国家。3月,10家韩国企业集团与俄罗斯沿海西伯利亚省签订几十万公顷的农田协议;5月,李明博政府宣布计划与苏丹总统巴希合作,租借69万公顷农田种植小麦。在阿根廷,韩国还拥有近2.1万公顷的土地用于畜牧养殖。
有关方面统计,如果与马达加斯加的土地租借项目成功,韩国将以230万公顷的海外农田总数居世界第一。
日本因经济腾飞更早,整个20世纪日本都积极在拉美、东南亚等地垦荒种粮。与韩国不同,日本的屯田并非直接租借土地,而是通过提供机械、基础设施与当地人合资的形式实现粮食运作,或是与当地农户签订购买合同确保供应。
在石油致富的海湾地区,其海外投资农业也在渐渐升温。精明的石油商人们不仅要解决本国吃饭问题,还期望在石油市场惨淡时靠粮食大赚一笔。
拥有大片处女地、气候适宜种植业的东南亚和拉美一些国家,则成为这一轮屯田运动的争抢目标。据英国《卫报》报道,截至2008年,老挝已经租借出去20-30万公顷土地,几乎占其国土面积的15%。
除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指称某些投资具有“新殖民主义”危险外,粮农组织贸易政策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大卫·哈勒姆在接受采访时则称:“如果穷国的粮食生产被外国投资者把持,当再来一次世界粮食危机时,一旦外国投资者遣返回国,在道义上和政治上都是难以处理的。”
当然,海外屯田运动中也有积极的信号,南南合作中,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农业种植项目利用国家间的资源互补振兴经济。但仍有人怀疑,这种合作能否真正惠及参与合作的当地居民。
(摘自《凤凰周刊》崔筝/文2008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