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市忠县人民政府与忠县移动公司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其核心内容是:由忠县移动公司向果树种植农民赠送手机,政府则出资30万元为果农购买“柑橘信息套餐”。忠县移动公司总经理田洛认为移动的“农信通”就是要成为服务农民的另一种模式。”但在田洛的很多同行看来,农村信息化还只是一幅美好的蓝图,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着遥远的距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底,我国农村网民数量达到5262万,年增长率达到127.7%。这个看似庞大的数字背后却是农村和城市之间依然存在的巨大的信息鸿沟。
据统计,2006年年底,农村拥有的家庭电脑数量为每百户2.7台,远低于城镇的每百户47.2台。没有相应设备和不会上网是农村居民不上网的两大理由,此外,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早在2001年,我国大陆农业网站数量近2200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31个省(区、市)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多数省份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但农民并非农业网站的主要浏览者。
如今,越来越多的省份正在为破解农村信息化发展“最后一公里”难题而努力。全国有29个省(区、市)农业部门分别以不同形式开展了与当地移动、电信、联通公司的合作,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新农村建设还是要以产业化为基础,用信息化改变传统的农业大有所为。”重庆市农委信息中心主任王波认为,“农村信息化主要就是要解决两公里的问题。‘最初一公里’应该由政府主导,把涉农信息整合起来。而‘最后一公里’则是要把信息传递到农民那里去。信息源、渠道、终端,只要解决了这3个问题,信息服务农民就能上一个台阶。”
(摘自《中国青年报》 朱丽亚/文 2008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