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的张正才夫妇一边伺候95岁的父亲,一边向邻居许诺,待父亲百岁寿辰一定请街坊吃“长寿面”。张正才说,以前他们一家住在离城几公里的村庄里,1995年,他和妻子花6万多元在城里买了房子,把父母接来做了“城里人”。这样,方便82岁行走不便的父亲逛公园、遛大街。
后来,母亲去世,父亲90岁那年,只能靠轮椅行走,“这身子骨不行了。”孤单的老人有些心灰意冷。“您要活100岁呢。”2003年,做了几十年服装生意的张正才夫妇停业,回家精心伺候父亲向百岁冲刺。
老人养成清晨5时起床的习惯,儿媳徐绪兰就4时30分起床做饭;父亲吃罢早饭,8时过又睡两小时,夫妇俩就抓紧时间上街买菜;午饭后老人开始午睡,下午2时张正才就推着父亲到公园、大街上转悠,让老人找朋友聊天叙旧,看看风景,呼吸新鲜空气;晚上9时老人上床睡觉。
为方便父亲吃饭、解手,徐绪兰请木匠定做了吃饭的椅子和坐便椅子;父亲吃饭下咽困难,她就为老人烧汤,老人不想吃肉,她就把瘦肉包在抄手里,悄悄为老人补充营养。“还好手头有些积蓄。”张正才说,不到50岁就歇业,生活主要靠以前的积蓄,自己的儿子、女儿也常接济补贴家用。(摘自《重庆晚报》 彭瑜/文 2008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