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市向阳人用“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取代挂了20年的“向阳人民公社”牌子,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恢复乡级建制的乡政府。
哨声一响,企业率先上潮头
向阳镇政府陈列室的巨幅照片上,当年的乡长李万贵正在取人民公社的牌子;副乡长钟太银在挂乡政府的牌子。向阳镇今日之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如今,李万贵已逝世。78岁的钟太银遥想当年,心有余悸但振奋依然。
1980年4月,向阳人开始酝酿筹建乡政府。为何不要人民公社要乡政府?钟太银背出1980年之前公社社员工作的场景,“出工一条工,下班一窝蜂,一天磨洋工,吹个哨哨敲个钟。”钟太银说,当年的情景,可用另一个顺口溜来评价“瞎指挥的班子,吃大锅饭的架子,一平二调的路子”。1956年,向阳人均年收入为68元,到1976年,人均年收入为74元。20年,增长6元,向阳人急了,在向阳这样一个沟渠遍布、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的地方,每年春荒还要向其他公社借粮吃,为什么解决吃饭这样简单的事也很困难?
确实要改,不改不行!哨声一响,向阳的改革首先从企业开始。1978年,向阳人均年收入从74元变为205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20万元。企业改制给大家带来了甜头,大部分农村社员去了企业工作。
举起砣子,选出首届领导班子
向阳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企业改制成功后开始进入议事日程。1980年4月15日,向阳饭店二楼会议室,一次“秘密”会议之后,改公社为乡政府的决定正式出台。钟太银脑子里乱成一团,“不准公布、不准登报、不准宣传”,这是他记得最清楚的“三不准”:“上头没有正式发文,弄好了还对,弄得不好是提起脑袋在耍。”
公社的很多人,都和钟太银一般心事重重。从4月15日到6月18日,大家“秘密”分工做着各种准备,也“秘密”地互诉心事,“有啥后果?可能不堪设想。”一转头,大家又说另一番话,“不管了,只要社员拥护就对了。”
6月18日,摘牌、挂牌仪式进行之前,公社来了200余人。企业按大厂5名、小厂2-3名代表,生产队按大的5名、小的3名社员为代表,先选乡长、副乡长。钟太银年事渐高,每个数据却清楚明了。台上一声喊,“某某任乡长,同意的举砣子。”向阳乡政府的首届领导,就这样在齐刷刷的“拳头”中诞生,钟太银被选为副乡长。领导班子出台,意味着向阳公社将一去不复返。摘牌换牌势在必行,正副乡长当然是仪式的不二人选。参加选举的人聚集到公社门口,嗓子压得低低的,钟太银与李万贵一起走向大门口,他们没有说话,眼神交换时,内心五味杂陈。钟太银用老百姓一句最朴实的话安慰自己,“挂上乡政府的牌子,老百姓就有搞头了。”
阵仗好大
1980年8月,一位新华社的记者搭车途经向阳时,无意中发现“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这块牌子。次日,《新华社内参》报道了此事。事情迅速传到省委、传到中央、传遍了全国。先是附近公社的人跑来看稀奇,接着全国各地的人开着车来看。最为夸张之时,向阳街上连停车也找不到位置,乡政府专门安排人员负责接待。钟太银们很紧张,这么大的阵仗会有什么后果?他们顾不上那么多,乡政府的工作仍然在开展,社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钟太银们等待着,得到认可那一天……
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镇政府的通知》,钟太银们长舒了一口气,“这下稳当了。”到1985年底,全国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基本结束,全国共建立91590个乡、镇人民政府。
(摘自《天府早报》 吴楚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