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2-3版:品种与技术

怎样栽培双孢蘑菇

  菌种选择
  选择菌丝粗壮浓密,基质内外充满菌丝,色泽洁白,有蘑菇香味的菌种,并具有相对稳定的品种性状,要求菌种无害虫、杂菌的侵害,无积水、菌皮、脱壁、吐黄水的现象。
培养料堆制
  一般在播种前25天进行堆料。干牛粪须预堆5—7天;稻草需在堆料前2—3天浸湿,并吸足水分。堆料前先铺一层2.3米宽、0.3米厚的稻草,再铺一层0.02米的牛粪,稻草与牛粪交替堆至10—12层。堆高中心1.5米,边高1.3米,成龟背形。边建堆边补充水分,并均匀加入尿素、过磷酸钙及硫酸氨等辅料。
  室外发酵的堆料通常翻堆4次,间隔时间依次为5、4、3、2天。料温开始下降时翻堆为宜。第一次翻堆时要补足水分,第二次翻堆时加入1/3的生石膏粉,第三次再加入其余的石膏粉培养料。进房前堆料四周及场地用0.5%敌敌畏均匀喷洒一次,并用薄膜密封6—12小时。堆料应生熟适中,有韧性,不易拉断,柔软有光泽,粪草料湿度为62%左右,PH值为7.5—8。
  堆料在室内发酵的,床架底二层不放料。培养料趁热进房,抖松,均匀堆放到菇床上,然后升温。10小时左右使料温升至60—65摄氏度,维持8小时以上,以杀灭病虫害。待料温自然降至50—55摄氏度左右,保持5—7天,每隔3—4小时换气15分钟,以达到后发酵的目的。以后逐步降温,进入温度缓冲阶段,待料温降至28摄氏度翻格完毕后就可播种。结束后培养料上长满白色的有宜放线菌,料无氨味、无异味、培养料呈深褐色,含水量为62%左右,PH为7.2—7.5。
播 种
  一般在料温低于28摄氏度时(9月份)即可播种。播种量掌握在棉子壳菌种2—2.25瓶/平方米(750毫升),粮食菌种1.3—1.5瓶/平方米(750毫升)。先用1/2的菌种均匀撒播于料面后,用清洁工具轻拍料面,使菌种粒漏入料层,然后将剩余的菌种播于料面,用板压平压紧,播种后清理菇房,保持菇房清洁。
管 理
  播种后宜关紧门窗,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以促进菌丝快速萌发封面,减少杂菌的污染。封面后加大通风量,促进菌丝向料层生长,一般25—30天菌丝长满料层。
  覆土时先将砻糠用3—5%的石灰水浸泡48小时,再与河泥拌合,加入5公斤/110平方米的甲醛,敌敌畏1公斤/110平方米,然后密封3—5天揭膜,待药味散发后用2%的石灰水调整水分,覆土层厚2—2.5厘米。
  覆土后先开窗通风,以土不沾手为宜,然后关窗并早晚通风,保持菇房空气新鲜。在菌丝长满土层冒菌前,应加大通风量以使菌丝扭结形成子实体,出一至二潮菇后应对培养料适当补水。每潮菇结束后及时处理床面,去除死菇,平整床面,以利下一潮菇的出菇。
采 收
  出菇的最佳温度应控制在12—15摄氏度之间,菇房空气湿度在90%左右,补水后应加大通风量至菇体无水泽。
  采收时,应用拇指和食指轻握菇柄旋转采下。要轻拿轻放,以免造成机械伤,影响蘑菇商品性能:蘑菇采收大小以2—4厘米为宜,或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病虫害防治
  蘑菇病虫害以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实行无害化管理。
  软腐病:为真菌性的病害,寄生蘑菇子实体,导致蘑菇变褐直至腐烂,可用1:500倍的多菌灵喷雾防治,局部发生时可用2—5%的甲醛喷雾。
  细菌斑点病:此病易随人、菇蝇传播,发生较快并产生斑点,在高温高湿情况下更易发生,可用1:600倍的漂白粉喷雾。
  胡桃肉状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的真菌性病害。发病处不出菇,并有漂白粉的气味,危害严重。可在发病前用1:800倍的多菌灵对菇房、场地进行喷雾消毒,再用1:800倍多菌灵拌培养料,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一旦产生此病,必须停止喷水。土干后去除病菌子实体。当室温降至16摄氏度以下时再按日常管理,可正常出菇。
  橄榄绿霉菌:培养料没有发酵好易产生此菌,所以要防止厌气发酵,后发酵要及时补充新鲜的空气,产生此菌后需开窗降湿。
  硬开伞:日夜温差太大易产生硬开伞。防治方法是减少温差,增加菇房湿度。
  菌丝徒长:湿度大,通风不良时,菌丝生长会过于旺盛。所以应增加通风量,降低湿度。
  水锈斑:水滴在蘑菇表面长时间停留会出现水锈,应对办法是降湿,不要使用有铁锈的工具。
  菇蝇:可用2000—3000倍的杀灭菊酯喷雾,门窗要及时用纱窗封好。
  螨类:要经常检查菌种,发现螨类可用棉塞蘸50%的敌敌畏熏蒸。菇床上发现螨类必须在覆土以前杀灭,1000平方尺面积用1公斤敌敌畏熏蒸18小时左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