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2-3版:品种与技术

栽培模式

  菇稻轮作
菇稻轮作是一种生态高效的新型栽培模式,主要有香菇、黑木耳、蘑菇分别与水稻轮作的3种模式。
  目前全省在水田上培育食用菌的面积5.4万亩,60%采取“菇稻轮作”模式,面积约3万余亩,效益明显。如每亩冬闲田种植黑木耳产量约650公斤,产值4万元,收益约2万元。
  培养料或菌糠多级利用
  菌糠是食用菌栽后的培养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菌糠广泛用于二次栽培食用菌、农作物肥料、加工家畜(猪、牛)家禽饲料、生产沼气、饲养昆虫(蛴螬)及作燃料等。
  在蘑菇主产区平湖市的新埭镇麦士康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产生的200吨蘑菇废料全部用作芦笋基质肥,直接节本增效8.15万元。“稻-菇-芦笋”这一循环农业模式,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认同。
菇棚周年利用
按传统的生产方式,蘑菇棚的利用率只有半年时间。但采用高温蘑菇+普通蘑菇,可达到菇棚周年利用的目的。
  遂昌县新路湾蘑菇生产大户朱利荣,投资34.8万元建有蘑菇基地10.8万平方尺。2007年,他在5月中旬~10月上旬生产高温蘑菇(“夏秀2000”),产量4.9万公斤,产值48.6万余元,净收入27.16万元。同年10月下旬-翌年4月下旬生产双孢蘑菇(“As2796”),产菇7.8万公斤,产值48.8万余元,净收入26.58万元。全年利润达53.7万元。
菌—菜间作套种模式
  根据竹荪“六阴四阳”的光照及温湿要求,江山、永康等地采用竹荪与大豆、毛芋间作套种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模式一:芋田套竹荪(毛芋:1-2月种,8月中旬收获);模式二:大豆套竹荪(播种期在竹荪播后10-15天)。3月播种竹荪,7月初—8月底分批收获,亩产可达60-80公斤(160元/公斤),亩增纯收入5000-6000元。如永康前仓镇塘头村一陈姓农户,2007年在5亩毛芋地里套种竹荪,共收获竹荪320多公斤,利润4万余元,亩均净收入8000余元。
菌包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配套
  秀珍菇是近年我省兴起的食用菌新品种。但秀珍菇栽培所需的厂房、冷库等投入成本较高。常山县利用胡柚加工厂空闲厂房错时发展秀珍菇,获得成功。2007年,常山阳光果业专业合作社投入3万余元改造胡柚加工厂房,添置冷库设备、菇架和降温用的遮荫喷水设施等,购买经发菌培养、冷库处理后的10万袋秀珍菇菌袋,当季秀珍菇销售收入22万元,获纯利润近10万元。 (陈青)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