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想/□崔海波
今年暑假,因为有奥运赛事直播可看,孩子过得非常充实。全家人谈论的话题基本上离不开奥运。
有一天晚上,孩子问我什么叫“和平之战”,我说就是中国女排与美国女排的比赛,然后详细介绍郎平其人其事。我这个人算不上体育迷,但是,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人,谁都记得郎平这个名字是与“中国女排”、“拼搏”、“为国争光”等铿锵有力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那时,郎平的知名度不比现在的刘翔低;那时,郎平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种精神符号。
孩子出神地听着我讲故事,问:“她为什么要去教美国人打排球?”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好在有电脑,我便说:“你自己上网去查吧。”孩子体谅地点点头,又问:“你说郎平希望中国女排赢还是希望美国女排赢?”“她当然希望美国女排赢。”“为什么?她是中国人啊。”“因为现在她在美国当教练,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取得好成绩?当然,就算美国队赢了,郎平的心情也不会像其他教练那样单纯地高兴。”
孩子一脸茫然地陷入了沉思。我知道她不太理解,但她接受了这个事实,小孩子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因为她脑子里原本没有多少积淀。体育不分国界,这句话说起来很轻松,接受它却不太容易。我突然想起当年何智丽代表日本乒乓球队打败邓亚萍时,很多人义愤填膺地痛骂她是汉奸,相比之下,现在,我们面对郎平,心态平和成熟多了,就算这次美国女排赢了,应验的是“强将手下无弱兵”这句中国老话,郎平利害,追根溯源也就是中国女排厉害,尽管我们心里有点伤感。
有人说,这次奥运会,压力最大的运动员是刘翔。是啊,全国十三亿人对他的希望太厚重了。开赛之前,孩子就不止一次地问我:“妈妈,你说刘翔能得金牌吗?”8月18日中午,北京奥运会男子110米栏比赛即将开始,刘翔忍受着巨大伤痛,走向起跑点,最后,万般无奈地作出因伤退赛的抉择。对此,现场的观众虽毫无心理准备,但没有谁发出嘘声,或出现不理解的举动,相反,我们看到了比赛结束后半小时,还有观众在看台上持续高喊“刘翔,加油!”这一切折射出国人的成熟心态和充满爱心的宽容。
对于刘翔来说,带伤上场需要很大的勇气,而放弃比赛需要更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