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林业

慈溪

科学实施 有序推进

  慈溪市地处杭州湾南岸,海岸线长达78.5公里。由于台风、洪涝、暴雨等气候灾害的频繁侵袭,给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该市从2001年开始,着手推进了山地造林、通道绿化、平原林网、村庄绿化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并把它作为一项抗灾工程、环境保护工程、市政绿化工程和民生工程来抓,着力构筑沿海生态屏障。累计完成造林长度29公里,造林面积5740亩,造林投资4878万元,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逐步显现。
  为高标准建设沿海防护林,慈溪市在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落实资金保障的同时,科学实施,有序推进海防林建设工程。
  ——试验引路。由于项目实施地为新近围垦地,土壤含盐量高、碱性大、地下水位高,给工程的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为解决新围滩涂地绿化难题,该市开展了盐碱地造林试验,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并投资450万元,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上海园林研究所、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在杭州湾跨海大桥西侧新围海涂地,建设了占地508亩的杭州湾滨海绿地示范区,开展了海涂地绿化树种筛选、盐碱土改良和造林模式试验,取得了成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完善,目前试验区已扩大到1008亩,共引种试种树种138种,成功筛选出50多个盐碱地适生品种,并建立了耐盐碱苗木扩繁基地,为海防林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种质资源的储备。
  ——规划先行。海防林项目是慈溪市首次面临的大面积盐碱地造林项目,考虑到沿海区域特殊的生态条件和地理环境,该市开展了大量前期调研,并委托浙江大学和浙江林学院,对环杭州湾绿化带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规划的编制,充分吸收了前期树种选择和土壤改良试验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林带结构力求优化,工程措施力求合理,注重常绿落叶配置和乔灌草结合,为海防林基干林带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分步推进。鉴于盐碱地绿化的特殊性,该市在建设海防林时,以确保造林的成活为前提,明确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生态优先,注重实效”的建设原则,合理确定建设地块和建设进度,落实责任部门和建设部门,在资金和土地上给予充分保证。
  为确保沿海防护林的工程质量,该市委托了专业的监理单位进行施工监理,严控施工质量,加强后期养护,确保造林成果。目前,全市海防林平均成活率在85%以上,并成功经受住了多起台风侵袭的考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