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周刊

纪 实

“小记者” 助推安徽包产到户

  搞包产到户比万里还积极
  新华社记者张广友是在跑铁道口时认识时任铁道部长万里的。“他开始只是觉得我这个人有想法,敢说真话,后来对我说:你对农村挺了解的啊。他不知道我就是学农业经济出身的。”20年后,已退休的张广友回忆说。
  1977年6月,万里出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向新华社提出调张广友去安徽分社。经万里多次促请,张广友到了安徽,名义是“新华社常驻安徽特派记者”,到了安徽之后,省委领导好几次想给他安排职务,都被他谢绝了。
  张广友回忆,一次万里要让他当《安徽日报》的领导,又被他拒绝了。张广友想到了去大寨采访时认识的吴象,当时吴任山西省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因为和山西省委意见不同正被批斗。他向万里推荐了吴象,万里找胡耀邦把吴象要了过来,还是当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此后吴象就成为万里搞农村改革的另一得力助手,后来他和张广友一起跟着万里到国家农委。
  这个对领导的好意总是不领情的“小记者”,对于万里给他的工作——充当耳目和鼓手——却非常积极。在两年时间里,他跑遍了淮北到皖南的几百个村子,写出了100多篇反映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部或公开报道,以致万里曾说:“张广友搞包产到户比我还积极!”
  安徽是农业大省,但却长期难以粮食自给。正因为穷,所以对于农村改革,农民的朴素心声还是“千条万里不如这一条”。张广友回忆说,1977年底安徽省委的“六条”(《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出台,提出鼓励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他们到下面去调研,只要是开宣讲“六条”的会,农民都积极得不得了。
  1978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张广友的《安徽大步赶上来》,最早公开报道了安徽省委农村政策“六条”的内容,一个月后又配评论发表了他和刘中棠合写的长篇报道《生产队有了自主权农业必增产—— 安徽定远县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状况的调查》。
  这两篇报道出来后,受到一些人的批判,但是万里给予了大力支持。也是在这个时候,安徽不少地方开始自发搞起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要对得起农民兄弟
  张广友关心农民粮食问题,自有多年心结。
  在1959年到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被下放到山东省问题最严重的惠民县。和许多地方一样,惠民县的基层干部也偷偷开始了包产到户。张广友很快发现了这个现象。刚开始他对这种做法也有疑虑,但是农民极其困难的处境和朴实的愿望说服了他。
  带着“记者就要说真话”的想法,张广友写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一篇内参:《李家店三个生产队包产到户的情况和调查》。在这篇报道中,他实事求是地说:“包产到户成了该村社员的普遍要求,即使那些劳动力弱和无劳力户也都赞成”,“包产到户既不是地主的要求,也不是富农的要求,更不是富裕中农的要求,而是广大贫下中农的要求”。调查报告中如实反映了农民对包产到户的发自内心的呼声:“活命是第一,上天堂是后事,吃不上饭这辈子上不去天堂。”
  这篇文章得到了新华社领导的重视,准备发在《内部参考》上,但是在往上送的时候却受到了有关领导的严厉批评。张广友没想到的是,他自己的检讨轻松过关了,惠民县以及李家店村的干部群众却受到了很大牵连,不仅相关人受到处分,包产到户也被勒令停止。
  因为这篇内参,张广友此后多次政治运动中都被拎出来批判。因此当1977年万里邀请他去安徽的时候,对惠民县父老的愧疚之情,最终使他接受了邀请。“当初连累了山东的干部和农民,现在形势变了,要对得起安徽的农民兄弟。”在安徽做采访报道的时候,张广友始终没有放下过这个念头。
  为包产到户鼓与呼
  1979年1月21日,新华社播发了张广友和陆子修写的题为《灾年创高产,一年大变样——安徽省来安县魏郢生产队实行包产到组的调查报告》。这篇调查报告是报刊上首次公开报道“大包干”。3月7日,《人民日报》二版头条刊登了张广友写的评述《农业计酬必须紧密联系产量》。这两篇文章成为农村改革最早的舆论号角。
  几乎与此同时,万里也在安徽省委的会议上公开表态支持“包产到户”的尝试,很快这一改革措施就在江淮大地上迅速推广开来,而其好处也在这一年安徽的粮食产量增长上有了表现。“要吃米,找万里”,这句简短朴实的民谣不胫而走。
  包产到户这一深受农民拥护的改革措施,在当时的中央却引起了巨大争议。当时主管农业工作的国务院领导批判这是“小恩小惠”、“复辟资本主义”。1980年1月11日到2月2日,国家农委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许多省的代表对安徽的改革群起攻之,农委的领导也站在反对者一边。
  会后农委的《农村工作通讯》连续两期发表文章抨击安徽的“包产到户”。有意思的是,不久农委领导换成了万里。
  张广友回忆说:“我把批判文章拿给万里看,万里说你们写个不点名批评的,到《安徽日报》去发表。我和吴象写了一篇,拿到安徽日报去,结果新的安徽省委负责人却不同意发。没办法又拿回北京,还好人民日报的领导看了说好。”
  这篇题为《联系产量责任制好处多》的文章发表在1980年4月9日的《人民日报》上,再次掀起了关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争议。而此时的张广友也到国家农委政策研究室当了一名研究员。受万里的委托,他再次回到安徽进行调研。
  “当时的情况是,农民都说大包干好,但是省里的新领导说不好,市县的干部也就都说不好,但是基层的许多干部就偷偷说,不这么搞肯定不行,但是搞了又怕受批判。”张广友回忆说。
  张广友和吴象在安徽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之后,连续写了8篇系列报道——《安徽省江淮地区农村见闻》,于1980年5月27日至30日刊出。就在最后一篇刊登出来的第二天,邓小平站出来肯定了包产到户的改革。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 殷俊/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