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乒乓球何以“转动”了地球

  在新中国初期,面对外部世界的敌意和排斥,体育担当了超越其自身的职能,“乒乓外交”就是当年打开沉重国门的第一个成功的体育尝试。
“冒死”赴日参赛
  1971年3月15日深夜11点多,一阵紧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睡梦中的鲁光。还没来得及睁开眼睛,就听到屋外人喊道:“赶快到南三楼集合。”鲁光当时是国家体委宣传司的一名工作人员。这次他的任务是做31届世乒赛代表团的秘书。鲁光急忙穿衣下楼,快步赶到会场,代表团的成员已全体到齐。当时的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亲自主持会议。韩念龙说,自己也刚刚接到总理电话,让大家再次商量一下,究竟要不要去参赛。
  “中国将要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世乒赛”的消息早在2月份就公布在了《人民日报》上。可是,在备战期间,关于究竟要否参赛的争议还一直未停息过。出发在即,这样的讨论再次被郑重其事地提上了日程。会议一直持续到了后半夜。最后,代表团一起来到人民大会堂汇报讨论结果。听取了各方汇报后,总理当即拍板,“权衡左右,我们还是应该去参加”。并连夜给毛主席写了一封1500余字的请示信。
  第二天,即收到毛泽东批示,“我队应去,并准备死几个人,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主席这样的语词并非虚张声势。日本右翼影响颇大,在中国参赛之前,右翼人士曾公然挑衅,“敢来日本参赛,就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接下来,是具体安排参赛的细节。“不突出政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总理为本次世乒赛定下的总基调。但是政治立场也必须鲜明。
  3月17日,代表团开赴广州,转机前往日本。
惊心动魄的日本之旅
  从走下飞机的那一刻起,中国代表团一行60余人的队伍,就成了记者们追逐的焦点。中国队所到之处,总是一队记者相随。鲁光在代表团里分管宣传、礼品和保卫工作。每天都要应付记者的热情“骚扰”。敏感的记者们对他们说,你们中国代表团要么不发生新闻,要么就是大新闻,抓住了我们就可以提薪,抓不住可就要丢饭碗。
  抵达日本后,代表团发现政治形势仍相当严峻,中国队下榻的旅馆四周,聚集着许多右翼分子,他们举着牌子,高喊一些反华的口号。作为东道主,日本政府对中国队的安全保卫工作做了非常细致的安排。每个房间门口都端坐着一名警察,时刻守护。代表团出行,也是前后左右摩托车护航。
  代表团和反华人士间的斗法,如今想来,仍很惊心动魄。鲁光回忆说,在旅馆里讲话是要悄声细语的,以防隔墙有耳。为了防止窃听,每次开会的时候,都要打开录音机,大声放着“样板戏”,即便这样,还是经常头一天晚上的会议内容,第二天早上所有记者就都知道了。
  后来他们才听说,当时的窃听技术已经非常先进。“距离几百米,只要用仪器对准那扇窗子,所有的话都能捕获”。鲁光说。
最佳外交途径
  一天,美国队队员科恩来到了中国队中间。科恩对中国队队员说,“能一起练会儿球吗?”梁戈亮是首次随队参赛的小运动员,也是中国队此役的“秘密武器”。为了不影响别的种子选手热身,他自告奋勇陪科恩练了近20分钟。没想到科恩只顾和梁戈亮练球,没能赶上美国队前往比赛馆的大巴,于是闯上了中国队的车。车上突然蹿上一个美国人,大家都愣住了,禁不住议论纷纷。这时,坐在后排的庄则栋站起身来,朝科恩走去。“你好,欢迎你坐我们的车去比赛馆。”“谢谢。”一席话,无意中展开了连接两国的一座桥。
  事实上,伴随着中苏关系骤然恶化,中国即有意从僵持的中美关系中解脱,以牵制现实威胁最大的前苏联。美国也有与中国交好的意图,双方一直在寻找机会。
  代表团将在日本发生的一切,报告了中央。并且请示关于美国队要求访华一事的意见。4月6日,国内来函,称“访华时机尚未成熟,可以留下他们的通讯地址”。4月7日,所有比赛即将结束。当人们以为中美的初次试探结果已成定局时,转机出现了。据当时毛泽东的护士长吴旭君回忆,在决定不邀请美国访华的文件发出之后,毛主席还一直在思量。夜里一觉醒来,主席突然改变了决定,要“邀请美国队访华”。
  就这样,1971年4月10日上午10时,美国乒乓球队跨过深圳罗湖桥,作为文革后第一批踏上中国领土的美国人,翻开了中美历史新的一页。
  之后,中美成功建交的经验被推广为中国应对全世界各国的外交手段。1971年内,中国乒乓球队在港澳作汇报表演,访问阿联酋、古巴、智利、加拿大,并举办了亚非拉乒乓球邀请赛。之后,男女篮、羽毛球、田径、足球队纷纷出访,成为了中国“外交攻势”中的重要一环。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陈圆圆/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