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周刊

多国专家争议绿茶标准

  4月5日,备受关注的绿茶国际标准技术指标原则在杭州获得通过,这也意味着中国绿茶将有了国际标准。
  目前,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茶叶消费习惯。在中国,判定茶叶优劣主要依靠品茶师的个人经验,讲究“品茶”,“品茶”讲究“一审、二观、三品”的三道程序。但是,国外评定茶叶的优劣主要看茶叶中主要成分的理化指标。“如何和国际标准接轨,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茶叶市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仲海说。
  事实上,国际绿茶标准自1993年就开始制定。历时15年,始终不能在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统一意见,主要问题是绿茶中的茶多酚指标和儿茶素指标不能解决。茶多酚可以用于食品保鲜防腐,儿茶素在茶多酚中含量约65%-80%,是茶叶中具有苦涩味的特殊成分。专家研究表明,儿茶素具有抗氧化、抗突变、预防肿瘤、抗艾滋病毒、抗血小板凝聚、减少低密度脂蛋白、抑菌等多种功效。
  在这次有关茶叶的国际标准的讨论会上,英国提出了一个绿茶的国际标准,即绿茶中,茶多酚含量要大于11.0%,儿茶素总量大于7.0%,儿茶素总量与茶多酚含量之比大于50%。以此作为国际绿茶的理化指标。
  “虽然绿茶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才刚刚起步,各个国家之间争论还将继续。但作为世界最大的绿茶生产国,我们建议对绿茶其他项目如茶氨酸、氨基酸、酚氨比等作一些研究。”朱仲海说,“我们希望绿茶的国际标准早日出台,这对我国在国际上抢占绿茶标准的话语权,促进绿茶出口,将起到积极作用。”
(摘自《北京科技报》 陈永杰/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