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襄城县的59岁“农民学者”刘石增痴迷研读《资本论》40年,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专家的肯定和赞赏。最近,他在原著的基础上续写的长达34万字的《〈资本论〉直接法体系》成稿,再次得到了多名专家的关注和认可。
穷乡僻壤的农民为何要苦心钻研《资本论》?他在40年的漫长求索中经历了怎样的苦痛挣扎?他续写的《资本论》究竟价值几何?
家徒四壁仍痴心不改
不久前,记者辗转上百公里来到了位于襄城县湛北乡姜店村的刘石增家。
破落的农家小院,三间破瓦房,窗户上糊的白色塑料布被寒风吹得胀起老高。
如果不是戴着近视镜,说着一口文绉绉的言语,刘石增和普通的农村老汉没啥区别。他的房间里看不到像样的家具,最昂贵的家电是一个电磁炉。西边的房间是他的卧室和书房,两张单人床,一张床上放着条薄被子,另一张床上放着纸笔、泛黄的书卷和大捆大捆的草稿,床底下还放着个被磨得黑亮的小凳子。
刘石增说,40年来,他一直在这间屋子里潜心研读《资本论》,数百万字的书稿就是趴在这张床上写出来的。
曾被特招为研究生
1971年,高中毕业的刘石增在村小学当了名语文代课教师。在此期间,他一直坚持着少年时的梦想,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微薄的工资大多被他用来购买相关书籍和稿纸、笔等用品了。
一年多后,刘石增被乡里选中,做了名文书。此后几年中,刘石增研读了数十遍《资本论》,自修了大专课程中的政治经济学,写下几十公斤重的读书心得,仅“再生产理论”部分就写下了二三百篇读书笔记。
刘石增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后人去研究解决。
1984年,河南大学教授许兴亚到襄城县授课,刘石增拿着自己研究《资本论》的成果手稿找到了他。
许教授浏览了这名农民的学术成果后非常震惊,他当即将刘石增引荐给了河南大学原校长周守正。
随后,河南大学决定破例招收刘石增为硕士研究生,专门研究政治经济学。不过,出于种种原因,刘石增最终未能前往深造。
1991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周守正主编的《〈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一书收录了刘石增撰写的《对马克思有关再生产基本原理的探讨》一文,文章的作者标注为“河南省襄城县农民刘石增”。
妻子离他而去
由于痴迷研究《资本论》影响了工作,他又回到姜店村务农。
失去了铁饭碗,刘石增不仅不伤感,反而庆幸自己以后可以专心搞学术研究了。正常的农业生产他无心打理,对妻子和亲戚朋友的劝告也充耳不闻,很快,刘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1997年,极度失望的刘妻带着两个女儿离开了刘石增,家庭破裂让刘石增的精神一度濒临崩溃。
离婚后,刘石增每年利用上半年时间带着《资本论》出门打工,补贴家用和交纳儿子的学费,下半年闭门不出,专心研读写作。
几十年来,刘石增把《资本论》通读了30多遍,写了30多公斤、数百万字的手稿和笔记。
前不久,饱含他40年心血的书稿终于完成,全书34万字,书稿最终定名为《〈资本论〉直接法体系》。
盼望书稿早日出版
书稿写成后,刘石增带着他的“宝贝”找到了平顶山市委党校原经济学政研室主任王春研。
王春研是郑州大学1983届资本论专业的本科生,他详细阅读了刘石增的书稿后说,刘石增的研究已实现了新突破,建议刘石增以专著的形式尽快出版。
在朋友的帮助下,刘石增联系到了一家出版社,该社有关负责人审阅书稿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愿意出版该书。
不过,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学术类书刊“叫好不叫座”,5万元左右的出版费得由刘石增自己承担。
面对这笔“巨额开支”,刘石增黯然神伤,回到了家乡。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河南省社科院教授巫继学得知刘石增的遭遇后,认真审阅了刘石增撰写的《〈资本论〉直接法体系》书稿,对其在政治经济学领域里一些新颖独到的理论大加赞赏,并帮助刘石增与中国财经出版社取得了联系。目前,该书出版前的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摘自《生活日报》、《东方今报》韩争强/文)
纪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