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蘑菇的产业化发展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了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以蘑菇为主(占90%)的食用菌复种面积达到2315万平方尺,实现总产量16226吨、总产值8465万元,仅次于粮油和蔬菜产业,对种植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成为全省四大双孢蘑菇主产区之一。
扩大生产规模 凸显产业优势
我市的蘑菇种植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现摘鲜销为主、规模经营为主、三季产销春菇为主”的三大特点,年种植面积以20%的速度递增,产业优势日益显现。到2006年底,全市已有种植规模超50万平方尺的蘑菇专业特色村10个,种植规模超500万平方尺的产业强镇一个。
优化种植技术 提升产量效益
全面实施了标准化生产。2001年我市就起草制订了“新当湖”鲜蘑菇地方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蘑菇的标准化生产,通过建基地、抓培训、强化示范辐射带动,重点抓好蘑菇良种当家、菇棚消毒灭菌、两次发酵和草炭泥覆盖等生产环节,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蘑菇的标准化生产。到2006年底止,全市已建立起10个省市级无公害食用菌基地,其中6个通过了省级认证,有5个产品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或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市蘑菇的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90%。
积极推广应用厚料栽培、双膜覆盖等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延长蘑菇的产销周期。实现了蘑菇生产秋、冬、春三季连续出菇鲜销,抢得了市场先机,产量、效益连年创新高。2006年全市蘑菇总产量1.42万吨、产值6257.2万元,菇农实现人均种菇收入1.3万多元。
提高组织化程度 推进产业化发展
到2006年底,平湖已建立蘑菇专业合作社10家、入社菇农720户、面积707.3万平方尺,占全市蘑菇总面积的65.91%,有效提高了蘑菇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建设了一批有生产经营特色的蘑菇产业园。我市盛龙、帅丰等七大蘑菇产业园,通过与本省及上海等地的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积极示范应用蘑菇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
创建了“新当湖”等一批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蘑菇品牌。通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塑框包装、统一‘新当湖’商标、统一产地编号”的方式,狠抓产品质量,改进产品包装,积极实施品牌营销,并组织规模经营户开展直销、散户联销、合作社营销等多种产销经营模式,积极拓展蘑菇销售市场。
开发利用废料 突破发展瓶颈
近几年我市先后成功开发了利用蘑菇废料种植芦笋和西瓜等经济作物的配套技术,既培肥了地力、改良了土壤,又促进了芦笋等经济作物的优质高效,使全市蘑菇废料的循环利用步伐不断加快,应用范围与面积逐年扩大,循环再利用率高达80%以上。
(平湖市农经局经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