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周刊

一个农民工的感恩义举——

照顾680个孤寡家庭11年

  1971年黄久生的母亲撇下年仅6岁的黄久生和他4岁的妹妹、2岁的弟弟撒手人寰。迫于无奈,父亲把弟弟送了人,常年在外打工,6岁的黄久生便开始拉扯妹妹、洗衣做饭、下地干活、挑粪挣钱上学……
  两个可怜的孩子也成了善良乡亲们共同的牵挂。东家一碗稀饭,西家一块窝窝头,黄久生兄妹吃着乡亲的百家饭长大。这一点一滴都在他心里铭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绝对不能再靠别人帮衬生活了。”1983年,17岁的黄久生被介绍到郑州一家建筑公司,成了这家工地上年龄最小的农民工……
  在工地上,黄久生不怕苦,不怕累,潜心学艺,终于打拼出了一片天地。为了让乡亲们早日摆脱贫困,1986年春节过后,他带着村里的40多个年轻人,呼啦啦出现在了郑州的建筑工地上……随后的几年,黄久生带领的施工队伍不断“扩军”。1997年,他带领400多老乡参与中建七局承建的新郑卷烟厂联合厂房(技术二期)主体工程施工,该工程荣获了1999年度国家最高建筑质量奖——鲁班奖,继而该队伍博得了“河南建筑业的铁鸟”誉称。他的拼搏精神和典范事迹也让他成为2006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95年底,在外打拼几年的黄久生,再次回到了家乡。在镇民政所,黄久生得知,全镇共有289户孤寡老人,加上五保、特困、伤残老人,共680多户。联想起缺衣少食的童年,黄久生悲痛不已。1996年春节还没到,黄久生便早早地把2万元钱送到了时任双柳树镇党委书记胡国平手里,委托他为镇里的680多户鳏寡孤独家庭买米、买面、买油、买肉。此后,每当逢年过节,黄久生都会提前想到家乡的这些孤寡老人们。双柳树镇现任党委书记刘春明说,从1996年至今,黄久生每次用于这些老人的捐助现金,3万到5万不等,有时候一年几次捐款。另外,“镇上村村通工程,他还一把拿出了7万多”。
  “久生这人太仁义了。”工友李万均说:“白血病儿童小黄冠他捐了3万,打工救母那个白血病少年陈辉他捐了两万,贫困大学生上不起学他也捐,11年间,光为680多户孤寡家庭就花了将近百万……”有人问“把这些钱用作投资,不是很好吗?”“多少钱能买来良心?不讲良心事业做得再大能有啥用?”朴实寡语的黄久生这样回答。(摘自《东方今报》余超 李光远/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