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5岁的“光头河鱼庄”老板刘毅常会在“朋友圈”晒他家餐厅人气“爆棚”的动态和村里的山水风光。刘毅的家乡位于贵州省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子在悬崖之下,曾是个偏僻之地。”新仁苗族乡党委书记罗玉鹏介绍说,化屋村周围是险峭的群山,多年来少有人踏足。“以前外出,如果要图方便,我们都会翻过一个叫‘手扒岩’的几十米高的悬崖,勉强站得住脚,手要拉着崖边的树藤、石缝才能避免摔下去。”刘毅回忆起以前家乡的出山路,很是感慨。“曾经还有村民从悬崖上摔下来,因为危险,有的村民两三年都难得出一次门。”
2007年,化屋村借助民建中央帮扶资金支持,开始修建村里到当地乡镇集市约14公里的通村油路。两年后,化屋村打通了与外界的交通连接。
在新一轮脱贫攻坚行动中,化屋村人沿着打开的出山路,利用险峻的自然山水做起了“旅游文章”,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村里发展起了樱桃、枇杷等1000多亩经济林果产业和特色乌鸡养殖产业,建起了露营基地和苗圃基地等。有了产业支撑,不断有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常年在外打工的刘毅是村里最先“嗅”到商机的人。村里发展旅游后,他和妻子在村里开起了第一家农家乐,主打农家菜,生意越做越红火。“现在一年收入十多万元,看我们经营得好,村里其他农户也都开起了农家乐。”刘毅说。
另一位苗家汉子赵云则做起了村里的“文化生意”。化屋村保留着淳朴的苗家歌舞文化,有了旅游人气的带动,赵云两年前回村组建苗族歌舞表演队,今年他注册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开门迎客,组织村民表演芦笙舞、板凳拳舞、苗家歌曲等节目。“我们不仅表演传统文化,也编排新的歌曲、舞蹈,让游客真真切切感受我们苗家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向世人展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赵云说。
去年10月,化屋村正式开通“乌江源百里画廊水上旅游路线”,村里多栋精品民宿也同时开业,与周围区县的景点实现旅游联动,游客量大大增加。“吃上了‘旅游饭’,我们还要念好‘旅游经’。”谈到长远打算,化屋村村支书张玉芝说,保护好村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资源,依托这方山水,打好乌鸡养殖、苗族刺绣文化等“产业牌”,让更多群众实现更多增收。
(据新华社 李凡/文 2019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