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龙游县罗家乡缪家村有一道馋人的美食——粉皮,几乎家家户户常备。不过,粉皮并不是龙游的传统农产品,有人称之为“移民美食”。那么,这道外来美食怎么会在缪家村扎下根并深受村民欢迎呢?近日,笔者带着好奇心来到缪家村。
粉皮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得知笔者想了解缪家村人制作粉皮的故事,在路边同其他村妇聊得正起兴的村民缪爱莲一下子来了兴致,自告奋勇要陪笔者去看看。
在缪爱莲家,笔者看到一捆捆粉皮。“这些粉皮是早就做好的。过了中秋节,村里家家户户开始做粉皮,要整整做一个月。”缪爱莲一边介绍,一边取下一捆粉皮,把它浸泡到冷水里。“浸泡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开始烧了。”
缪爱莲说,缪家村是新安江水库移民村,从淳安到龙游,生活习惯也全带过来了,这粉皮就是淳安的特色美食。“粉皮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缪爱莲笑着说。
粉皮“扩散”成周边村庄美食
说话间,一个小时过去了,浸泡好的粉皮可以下锅了。热气腾腾的灶台上,大米的清香已经四溢开来。不一会,轻薄如纸、透亮洁白的一碗碗粉皮端上了饭桌。
笔者用筷子夹了一把送进口中,顿时觉得一种特别的感觉弥漫到了舌尖。这种味道很特别,既有新鲜稻米的清香,又有粉干的柔软,趁着热乎劲入口,韧而耐嚼,这股暖流似乎能从肠胃直达心脏。“吃过淳安的粉皮,或许你会更喜欢千岛湖。”缪爱莲说,这道源自千岛湖的美食,没想到会“征服”地道的龙游村民。粉皮这道看似普通的美食深得周围食客的心,那些外嫁的缪家女和嫁进缪家的新媳妇,过年过节还会拿着粉皮走亲戚。渐渐地,粉皮成了缪家村民招待客人必上的一道好菜。
粉皮的制作工序挺复杂
“粉皮味道这么好,又很受欢迎,做法是不是很复杂呢?”笔者问。
缪爱莲拿出一捆粉皮,笑着说:“你看,这捆粉皮切成条后,每根大概五毫米宽一毫米厚,一捆刚好是一个成年人一顿的饭量,做起来也是有讲究的。”
缪爱莲的话不假,别看粉皮其貌不扬,做起来却费时费力。第一步是浸米。大米浸泡的时间随着天气温度变化而调整,浸好的米需要磨浆,兑浆在整个工艺中尤为重要,兑水的比例也有讲究。第二步是摊粉皮,这是个技术活。需要利用手腕的力量控制竹匾上的米浆,使其摊匀到毫米级厚度。第三步是蒸粉皮,这需要掌握火候。火候过小熟不透,生浆不好吃;火候过大蒸出的粉皮粗糙不够滑嫩。
缪爱莲说,从浸泡到磨浆,再到摊粉,都要掌握好“火候”,就是切丝、整形,也都不能马虎,哪一道工序有瑕疵,都容易出次品。
做粉皮过程就像“联谊会”
“做粉皮的过程差不多是村民另一种形式的联谊会。”缪家村支书缪术强说,做粉皮比较耗费人力,缪家人做粉皮的时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会来帮忙,是一种集体劳动。“过了中秋节,家家户户就挑日子、请师傅、叫帮手了,从磨浆到摊粉皮,再到晾晒,需要8—10个人帮忙才行。”
缪术强介绍,就成本来看,每公斤粉皮至少要卖到50元才能回本,因为价格太高,所以买的人并不是很多。目前村民们制作粉皮,基本还是以自己享用为主。
做粉皮最好用大锅灶,原料最好用早稻米。“前几年,做粉皮的传统差不多丢了。”缪术强说, 2014年,村里觉得不能让这道从老家带来的美食消失,鼓动村民再次做粉皮。他自己带头,到县城买了150公斤早稻米,联络村里做粉皮的好手,做了三天粉皮,这道童年记忆中的美食才重新端上了村民的餐桌。“虽然目前粉皮销售有一定困难,但我还是有个打算,想在村里成立个‘粉皮班’,让想学做粉皮的村民来学习,争取早日把这道美食推向市场。”缪术强说。
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