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法制

职业“打假”牟利下月起将受限

  以“打假”之名,通过恶意投诉而牟利的“发财之路”,以后要行不通了。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不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或者不能证明与被投诉人之间存在消费者权益争议”发起的投诉,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受理。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相当一部分“专业”索赔人,他们利用商家在商品保质期、广告语描述等方面的漏洞,故意大量买入,要求商家支付赔偿,甚至成为职业索赔人。这些职业“打假”人,通常寄生于各大电商平台,以打假之名对商家实行敲诈,利用惩罚性赔偿为自身牟利或借机对商家敲诈勒索,有的行为严重违背诚信原则,无视司法权威,浪费司法资源。
  据上海工商部门一份调查显示,2016年上半年该市12315中心接到的索赔诉求件中,经立案调查,真正构成消费欺诈的仅20起,其余99.83%的被索赔商家,都没有实质性的消费欺诈。
  恶意索赔的套路越来越深,甚至呈现出团伙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式化趋势。而职业索赔所耗费的公共资源是一般正常投诉的4至5倍,公共资源被少数团伙恣意挥霍,反而让真正影响到消费者和市场经营秩序的问题无法得到处理。
蔺丽爽 秦楚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