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诸暨市山下湖镇的珍珠养殖示范基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湖碧水荡清波的美丽景象,漂浮的白色圆球仿佛一串串“珍珠项链”,镶嵌在湖面上,让人很难想到这里曾因养蚌育珠产生大量绿色漂浮物,导致湖水变黑发臭。是浙江清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自动化管网式养殖技术,有效解决了“投肥污染水源,不投肥蚌就不长”的难题。
清湖公司总经理郭伟峰介绍,该模式系在水中铺设主水管道,蚌挂养在水管下,将室内培育的藻类通过管网系统,在电脑控制下直接输送到壳钻过孔的河蚌体内。并且根据河蚌的生长期,以及季节、气温等因素定时定量,像奶瓶喂奶一样实现“精准投喂”,从根源上切断污染,让河蚌在其中不愁“吃穿”。“贝类是天然环保动物,喝的是脏水,吐的是纯净水,是水中的净化器。”郭伟峰说,河蚌得到人工投喂营养的同时,还能过滤外界水体,变成治水的好帮手,珍珠养殖也从过去的污染行业转型成水污染治理行业。
郭伟峰说,传统珍珠养殖模式是向水体直接投肥,每亩只能养1000只蚌,还极易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现在每亩可以养5000~6000只,不仅大幅减少人工用量,还扩大了养殖密度,在实现“机器换人”的同时达到了“设施增地”。而且缩短了养殖周期,实现一年四季都可以剖珍珠,珍珠品质也得到显著提升。
据了解,这项技术在2018年入选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系统15项“绿色发展好模式”之一,在全省重点推介,已经应用到杭州南港河水体治理等项目中。笔者采访当天,就有50万只河蚌被装车运往山东,用于当地兖矿塌陷区生态修复项目。
除了分解利用湖底原有的富营养物质,清湖公司还跟大型猪场签约,将猪的粪便转化成液态生物有机肥,与藻类一起输送给贝类,解决了畜禽粪污渣液处理的难题。 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