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豪
本报讯 “散户养猪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值得推广”“‘稻豆轮作’能促进农民增收”……日前在江山市召开的全省市级农技推广基金会负责人会议上,与会代表深入交流经验,总结推广服务“三农”的新模式。“稻豆轮作”,是衢州市农技推广基金会推介的新种植模式。龙游县种粮大户李正泉经专家推荐,与海南的一家公司合作,引进新豆种、先进种植技术等,开展“稻豆轮作”,使种植成本大大降低,毛豆豆粒饱满、口感脆嫩,批发价达到5元/公斤。“我们邀请9位专家组成农技专家小组,随时帮助农民朋友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衢州市农技推广基金会会长周素华告诉记者,于2017年省基金会在该市实施的“扩蜜源养土蜂技术试验”示范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开化县中蜂产业的发展。开化已种植了35万株蜜源树,直接经济效益4300多万元,带动1000多农户增收3000多万元。蜜源植物的种植,还带动了休闲观光产业。
杭州市农技推广基金会在淳安县屏门乡项家村实施的“散户养猪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示范”项目,改造猪舍60幢,促进散户养猪85头,安装猪舍粪便管道1200米、冲洗设施40套,新建资源化处理池1座,收集肥水200余吨,应用于1500亩农作物。“这些农户的猪舍没有异味,环境干净,效益也不错。”杭州市农技推广基金会秘书长吴继先说。
这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作模式,是各地基金会助力“三农”的缩影。省农技推广基金会成立24年来,秉承“扶小、扶新、扶优、扶农民”的宗旨,不断探索推广服务“三农”新模式,致力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今年,仅省基金会资助项目就有80多个,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深受农户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