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庆元县官塘乡荷洋村百祖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油茶基地里,合作社负责人吴学钱正忙着带领工人栽种大球盖菇,操作道间一片繁忙景象。“9月底采收了藜麦,10月份采收了龙爪粟,11月份又将采收米仁,现在我们在平整土地准备栽种大球盖菇。”吴学钱说,今年打算在基地栽种100亩的大球盖菇,目前已经种了一半左右,预计11月底完成。
看着眼前取得一定效果的“林-粮-菌”循环复合经营模式,吴学钱回忆起2013年,他刚流转2000亩土地种植油茶时的情景。“那时考虑到油茶幼林地力水平低、前期经济效益低,就想着能不能再种点东西,提高综合效益。”吴学钱说,2013年,他开始利用油茶基地林荫空间种植旱粮龙爪粟;2015年,他又在林荫空间种起了藜麦;2016年,丽水市林科院副院长应国华建议他栽种大球盖菇,于是,他到福建考察学习大球盖菇种植技术,随后在基地里试种了近20亩大球盖菇。
大球盖菇的栽种管理对水分要求比较高。在管理过程中,应国华和林业部门技术人员不时到基地提供技术指导。他们发现每到雨季,大球盖菇的产量明显提高,而遇到干旱,则严重影响产量,为此,基地特意安排工人在干旱季节随时为大球盖菇喷水,以保持湿润的生长环境。
经过几年摸索,百祖山种植合作社“林-粮-菌”循环复合经营模式越来越成熟。每到4月份大球盖菇采收季,10-20名工人每天采收2次,最多时一天能采收1500多公斤。龙爪粟、米仁等旱粮亩产均可达200多公斤,大球盖菇一平方米能够产大球盖菇10多公斤,每亩可产1500到2000公斤,纯收入五六千元。“旱粮采收之后,用秸秆就地栽种大球盖菇,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栽种大球盖菇,使大量菌糠回到油茶林地,能够较快地改善油茶林地的土壤结构和肥力,一举多得。”吴学钱说,接下来,基地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效益。
陈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