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7版:专版

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最大化的天台路径

  •   天台县农业农村局 潘红艳
      随着电力、液化气的普遍使用,农作物秸秆一度成了“鸡肋”。弃之滋生虫害、与苗争氮;焚之污染环境、引发山火。物尽其用、用得其所,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近年来,天台县积极推出扶持政策,全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2017年在“两集双控”政策中,新增秸秆收贮点建设、秸秆利用及相关设备补贴。2018年的粮食补贴中,新增鼓励种植小麦大户开展水稻秸秆打捆服务的补助,全县新增秸秆打捆机72台,发放秸秆利用补助达30万元。另外,配合县“五气办”创建无秸秆焚烧乡镇建设,要求每个创建单位制定启动无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方案,增加奖补办法。明确创建职责,全面动员部署,建立镇村秸秆堆贮点、村级秸秆收贮队伍,把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纳入镇目标绩效管理,逐级落实分解任务,对各乡镇的秸秆利用率提出考核要求。今年上半年,天台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13%,播种面积为9.3万亩,农作物产秸秆量为1.8万吨,可收集秸秆为1.32万吨,秸秆利用量为1.26万吨。
    搭建收贮平台
      2017年10月10日,天台县平桥镇庄后村挂牌成立天台县秸秆收贮运中心,配备打捆机2台,运输车辆2辆。通过组织秸秆回收机构到外地先进企业参观、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帮助机构逐步成长。2017年11月收贮运中心开始在区域内运行,对田间秸秆进行收集、打包、储运、销售,当年实际收储秸秆600多吨。2018年中心扩增设施农用地7亩,新增运输车辆2辆,完善秸秆堆场4000平方米。
    建设示范基地
      天台县天盛农业承租土地400亩,以种植雷笋为主。公司发展林下循环经济,以“稻秆(砻糠)-雷笋”模式,采用砻糠、稻草为主原料的雷竹早出高产覆盖技术,极大提高雷竹经济效益。通过秸秆覆盖,雷笋可在春节期间上市,价格高,亩产值可达3万元,亩增效益1万元。作为2018年省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七大主推技术的覆盖还田技术示范基地,今年天盛农业进一步扩大示范规模,雷竹种植面积达到100亩,利用稻秆550吨。
    用以种植菇类
      天台县街头镇日当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绿色环保农业,利用废弃秸秆种植菇类,既降低种植成本又使秸秆得到合理利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随着森林限制砍伐,种植菇类的基料资源也越来越紧张。天台县街头镇日当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始利用废弃秸秆种植菇类,用果农剪下来的葡萄枝、梨枝、桃枝等废弃枝条代替传统木屑。一袋香菇原料果树枝条粉碎原料占37%左右,去年栽培香菇10万袋,原料成本减少了10%。一袋灵芝基料,果树枝条粉碎原料达78%,去年试种了1万袋,产值达7万元左右。利用废弃果树枝做基料,提高基质的营养成分,降低了种植成本、化肥使用量,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保证菇类的质量和产量,实现了秸秆综合利用最大化。
    制成颗粒燃料
      天台嘉木农业服务公司于2017年2月成立,目前已建成时产3吨的能源化秸秆颗粒生产线,配有削片机2台、粉碎机1台、运输车辆4辆、叉车2台、铲车1台,配套建设原料仓库2000平方米、秸秆临时棚800平方米,形成年处理1万吨农作物秸秆和各种树木废枝的生产能力,年产值达700万元。把农作物秸秆制成颗粒燃料,经过特质的气化锅炉燃烧,热效率达81%,二氧化硫近于零排放,可以替代煤、油等不可再生燃料,减少了农作物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经计算,燃用1吨颗粒燃料,可减排二氧化硫25千克,有效地改善了城乡空气环境质量。
    秸秆制成生物质颗粒燃料。秸秆饲料化利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