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浙江农技推广

集成示范新型旱粮间作套种技术

  为促进我省旱粮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土地、温光资源,通过改变旱粮种植模式,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和效益,集成示范推广了玉米套种番薯、玉米大豆间作、蚕豆/春玉米-夏玉米-马铃薯、蚕豆-玉米/番薯等旱粮间作套种技术及模式,以及葡萄园套种鲜食大豆和鲜食蚕豆、梨园套种鲜食大豆等果园套种旱粮技术模式,取得了增粮增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促进生态循环的效果。
  旱粮间套作采用宽窄行田间布置方式,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实现玉米大豆、玉米番薯带状间作套种,年际间交替轮作,使作物间和谐共生一季双收,提高了光温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单位土地的产出率,经济效益普遍要高于纯作。在春季分带间作的基础上,秋季实行换畦种植的轮作性分带间作,可以有效减少连作障碍,提高间作产量和效益。
  在浙南山区的丽水莲都、松阳、庆元等光温资源好,春季回温快的地区,创新性地提出了蚕豆/春玉米-夏玉米-秋马铃薯一年四熟种植模式,在松阳县包安山村、河头村和岗后村开展试验示范并获成功,实现一年四种四收,全年亩产超4吨,产值超万元。
  葡萄园套种鲜食大豆和鲜食蚕豆模式指的是利用大棚葡萄园的土地空间和良好的大棚保温条件,以及早春葡萄枝叶小、太阳光遮蔽率低的有利条件,在3月上旬前后于葡萄种植畦边套种鲜食大豆,在不影响葡萄生长和生产操作,不增加较多投入的情况下,提高土地产出率,而且鲜食大豆上市早,效益高。
  梨园套种鲜食大豆模式指的是在梨园套种春大豆,可增加一季鲜食大豆的产量和收益,对梨的生产无影响。
  项目团队在萧山、淳安、慈溪、平湖、上虞、莲都、松阳、开化等8个县(市、区)建立了9个新型旱粮间作套种技术示范方,两年示范面积1693亩,平均亩效益3262.4元(不包括水果效益)。其中蚕豆/春玉米—夏玉米—马铃薯、蚕豆—玉米/番薯等旱粮间作套种技术模式示范基地4个,面积641亩,平均亩效益5748.9元;葡萄园套种鲜食大豆和鲜食蚕豆,梨园套种鲜食大豆等果园套种旱粮示范基地5个,面积1052亩,旱粮平均亩效益1747.4元。
  新型旱粮间作套种技术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如慈溪示范基地采用大棚葡萄套种鲜食大豆模式,土地利用率提高35%,而萧山、莲都区示范基地的一年三熟模式,土地复种指数可达300%。两年来,累计培训人员1466人次,带动示范县推广应用8.378万亩,全省推广应用旱粮间作套种技术和模式(包括果园套种)91.25万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