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亮
乡镇干部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队伍,是打通党为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桥梁”和“纽带”。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关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以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都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对广大基层干部要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多为他们办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
近十几年来,在中央和地方的统筹支持下,“七所八站”的办公住宿条件已明显改善,但乡镇干部住房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住宿办公混杂、工作生活相互干扰,人均住宿面积小、宿舍缺口大,住宿条件差、配套不完善,公共配套缺乏、周边环境欠佳等。很多乡镇干部加班加点、身兼多职是常态,有时候带着一身泥水和汗水回到宿舍,却没有条件洗个热水澡。在不少偏远的山区镇,由于现有宿舍严重短缺,干部“走读”现象十分普遍,8小时之外的基层政府大院成了“空巢”。为此,一些地方从改善乡镇干部的住宿条件着手,建起了“暖心房、放心房、安心房”,许多干部不用“走读”了,也有了更多时间做基层工作,工作作风有了很大转变。
稳定乡镇干部队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非常必要。而改善住宿条件只是第一步,要激活乡镇干部这一池春水,还应在“引水”“蓄水”“放水”等方面做好文章。“引水”,即健全乡镇干部考录机制,从社会、大学、机关部门等渠道,为基层多引进优秀人才;“蓄水”,即在改善干部生活工作条件的同时,更注重拴心留人,通过正向激励,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才能和潜力;“放水”,即健全乡镇干部实绩考核工作机制,把考评结果科学、有效地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升降去留、监督管理的全过程,让乡镇干部待得有盼头、上升有通道,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对广大基层干部,要政治上多关心、思想上多关怀、生活上多帮助,让他们既有义务、有责任、有奉献,又有权利、有温暖、有荣誉。
来源:《南方日报》